第六十八章 遥遥领先五年
"塔基悬空会影响供电安全。"老周递来搪瓷缸,里头漂着油花,"但要是把古窖圈进保护棚......"
柳青望向晒谷场。
栓子正带人拆卸电影幕布,白帆布在朝阳下像片将落的云。
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冒出:"如果把变压器挪到古窑保护棚顶上呢?"
日头爬上中天时,柳青的方案草图已传到每个人手中。
双层钢化玻璃的保护棚,上层架设变压器,下层展示古窑遗址。
杨教授抚着图纸惊叹:"这设计比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墓展厅还巧妙!"
马科长却盯着预算表冒汗:"钢架结构少说要八万......"
"港商愿意投资。"林小雨晃着刚接到的电报,"他们要把这里打造成"活态文物景区"!"
黄昏的光线斜斜切过晒谷场。
柳青靠着老槐树,看电工们给线塔绑防雨布。
……
小满这天,晒谷场上搭起丈高的钢架。
老周蹲在保护棚顶拧紧最后一颗螺栓,安全绳在朝阳里金灿灿的晃眼。
柳青爬上来递水,脚下玻璃板下的古窑遗址清晰可见,唐代砖缝里的糯米灰浆还泛着珍珠光泽。
"今天试送电。"老周抹了把汗,"县里说电视台要来拍新闻。"
柳青望向村口。
几个穿西装的身影正跟杨教授比划,领头的港商举着手机到处拍。
更远处,栓子带着施工队给家家户户换新电表,崭新的铝壳在阳光下银闪闪的。
突然,变压器方向传来刺啦声。
保护棚下的考古队员惊呼着退开,只见玻璃地面下的古窑遗址竟亮起星星点点的蓝光,像被惊醒的萤火虫群。
"感应电!"小王抱着绝缘杆冲过来。
老周却拦住他,瞪大眼睛看着那些蓝光在窑壁上组成奇特的图案------竟是幅用荧光矿物绘制的《捣练图》。
杨教授的放大镜哐当掉在玻璃上。
老教授颤抖着摸出笔记本:"唐代工匠居然懂得用导电矿物作画......这比敦煌壁画的地仗层技术还......"
港商们的相机闪光灯此起彼伏。
柳青趁机把老周拉到一旁:"能不能利用这现象,搞个文物安全报警系统?"
正说着,晒谷场东头传来鞭炮声。
县领导的小轿车碾着红纸屑驶来,车头还扎着朵绸缎大红花。
马科长小跑着迎上去,貂皮领子沾满了彩纸碎屑。
试送电仪式搞得像过年。
吴村长穿着新做的中山装,结结巴巴念完欢迎词。
当老周合上电闸时,全村电灯齐亮,连保护棚下的古窑荧光画也瞬间绚丽起来。
围观人群爆发的欢呼惊飞了老槐树上的麻雀。
"柳主任!"省报记者挤过来,"您怎么想到把变压器和文物结合起来的?"
柳青刚要开口,晒谷场西北角突然传来栓子的惊叫。
人们涌过去,发现新挖的电线杆坑里露出个陶瓮,里头满是铜钱和一卷竹简。
杨教授只看了一眼就跌坐在地:"天爷!这是记载唐代秘色瓷配方的《天宝造物志》!"
现场乱作一团。
港商举着支票本要买开发权,电视台记者把话筒戳到柳青嘴边,马科长抱着竹简不撒手。
老周默默退回变压器旁,从工具包掏出个自制的小风车,插在保护棚最高处。
夜风渐起时,柳青终于脱身出来。
他看见林小雨独自坐在老槐树下,膝上摊着本《唐代手工业史》。月光透过新架的电线,在她身上投下细密的网格影。
"竹简提到用蜂蜡做釉料密封剂。"她指着书上一幅插图,"和我们当时想的一样,没有想到跨越千年,我们竟然能和古代人想到一起去,你觉不觉得很神奇。"
话没说完,晒谷场突然响起手风琴声。
港商带来的摄影师正在拍夜景,强光灯把保护棚照得通体透亮。
钢架上的小风车转得飞快,投下的影子恰似一只掠过古窑的凤凰。
柳青突然拉起林小雨:"走,去砖窑!"
他们猫腰钻过警戒线,借着手电光查看白天烧废的琉璃砖。
熔融的釉面里,竟也闪着细微的蓝光。
"我明白了!"林小雨突然了然,"唐代工匠用含金属的矿物做画,高温烧制后形成半导体特性......"
她的声音被突如其来的雨声淹没。
夏日的急雨敲在保护棚玻璃顶上,奏出奇特的韵律。
电工们匆忙拉起防雨布,港商们抱着相机躲进村委会。
只有杨教授还站在雨里,白发紧贴着头皮,像个倔强的蘑菇。
柳青望见老周蹲在变压器下检查绝缘子,安全帽上的反光条在雨夜里明明灭灭。
他想起去年今日,村里还靠煤油灯照明。
而现在,保护棚顶的"柳家沟"三个霓虹字,正把历史的幽光和新生的电流,一同写进绵长的雨幕里。
时光如白驹过隙,柳家沟靠着草药和蜂蜜及县里的文保补贴。
大家和和美美地过了一年。
如今又入了冬。
柳家沟在柳青的带领下,已经超过同时期村庄五年的光景了。
大家的生活都进了一个台阶。
但是村里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
腊月的寒风卷着细雪粒子,在柳家沟新架的电线上敲出细碎的声响。
柳青裹紧军大衣,站在晒谷场西头新落成的变压器旁,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迅速消散。
远处,考古保护棚顶上的小风车转得正欢,为古窑遗址的恒温系统提供着辅助电力。
"柳青!"
林小雨的声音从村委会方向传来。
她小跑着靠近,手里挥舞着一本泛黄的期刊,发梢上沾着未化的雪粒。
"你看我在县图书馆找到了什么!"
柳青接过那本印着俄文封面的杂志,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面。
《苏联农业科技》——虽然看不懂标题,但内页的插图却让他瞳孔一缩:一排排整齐的玻璃建筑内,绿油油的蔬菜在冬季依然生机勃勃。
"温室大棚..."柳青喃喃自语,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九十年代初期,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曾掀起一场农业革命,让无数农民在寒冬腊月也能收获新鲜蔬菜。
而如果能在柳家沟引进这项技术,不仅能解决冬季蔬菜供应问题,还能大大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https://www.eexsvv.cc/165210/3679294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