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股份制改革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柳青用详实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逐条驳斥了对方的“安全担忧”。
更精彩的是,他当场演示了一段视频——红星厂的样机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测试,表现远超克劳斯公司的同类产品。
会场开始骚动。几家国内企业代表交头接耳,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马克额头冒汗,强词夺理:“这只是短期测试,长期可靠性……”
“说到长期可靠性。”柳青突然切换画面,显示出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这是克劳斯公司在巴西市场售出的500台同类型机器,三年内的故障率统计。注意看液压系统部分……”
马克脸色瞬间惨白——这些是克劳斯公司严格保密的内部数据!
“柳先生,你从哪里得到这些商业机密?”他失控地喊道。
“商业机密?”柳青故作惊讶,“这不是贵公司去年提交给巴西消费者委员会的报告吗?根据巴西《信息公开法》,所有涉及公共安全的数据都必须公开。”
会场哗然。
邵伟急忙敲槌维持秩序,但为时已晚——柳青已经投下重磅炸弹。
“各位专家,制定标准应该基于科学和事实,而不是某些企业的商业利益。”柳青环视全场,“我手头还有一份更有趣的文件……”
他按下遥控器,屏幕上出现一组银行转账记录和照片——某个中间人向标委会官员行贿的证据,其中赫然包括邵伟在澳门赌 场豪赌的画面!
“这是污蔑!”邵伟跳起来,脸色铁青。
“是不是污蔑,纪委会判断。”柳青平静地说,同时看向会场后排——两名纪检干部不知何时已经站在门口。
会议被迫中断。
当天晚上,柳青接到程主任电话:“小柳,干得漂亮!不过你哪来的那些证据?连我们都不知道邵伟有问题。“
柳青笑而不答。
前世记忆中,这位邵秘书长在九十年代末因受贿罪被判刑,而他只是提前挖掘了这些信息。
三天后,事态发展超出所有人预期——国务院领导对红星厂事件做出批示,要求“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规范标准制定程序”。
更令人振奋的是,柳青被邀请参加国家农机产业政策研讨会,位置仅次于几位部级领导。
研讨会上,柳青系统阐述了国企改革的“红星模式”:技术创新驱动、职工持股激励、市场化运营。
他的发言引起热烈讨论,不少观点被直接采纳进政策草案。
“柳青。”主持会议的副总理亲切地说,“你们红星厂的经验很有价值。中央决定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希望你们能多带带其他企业。”
回程的火车上,柳青望着窗外飞驰的景色,思绪万千。
前世记忆中,农机工业在外资挤压下举步维艰,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开始复苏。
而现在,历史已经改变——红星厂不仅活下来了,还成为国企改革的标杆。
“厂长,看报纸!”同行的刘大山兴奋地递过一份《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赫然是《坚定走自主创新道路——红星机械厂改革调查》。
柳青轻轻抚摸报纸,目光落在最后一段: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方向正确,办法总比困难多。红星厂的经验表明,工人有能力创造世界一流的技术,的国企改革一定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远处,朝阳正冉冉升起,金色的光芒洒满大地。
下一步他就需要再推动股份改革了,这件事本来应该要等到八年后,但是他既然已经重生了,那么做一头领头羊没什么不好。
起码能够让各地发展再快一些。
半年后。
红星厂礼堂内,柳青的声音在扩音器里带着轻微的电流声:“……经省体改委批准,我厂将作为全省首批试点,进行股份制改革探索。职工可以自愿认购股份,成为工厂的主人……”
台下嗡嗡的议论声瞬间变大。
柳青看到前排几个老工人皱起眉头交头接耳,后排的年轻工人们则一脸茫然。
他提高音量继续解释:“股份制不是变卖国有资产,而是让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共享发展成果……”
“柳厂长!”老工人王铁柱突然站起来,粗糙的大手攥着一张传单,“这上面说股份制就是私有化,是要我们工人买断自己的饭碗,是不是这回事?”
柳青心头一紧:“王师傅,您手里的传单能给我看看吗?”
传单上赫然印着《警惕股份制陷阱!捍卫工人阶级利益!》的标题,内容危言耸听地宣称股份制改革是“变相私有化”,将导致工人下岗。
最下方没有署名,但印刷质量很高,明显不是普通工人所为。
“这是谣言。”柳青将传单举高,“股份制改革后,国家仍持大股,职工持股只是补充。大家可以算一笔账:去年厂里盈利二百万,如果职工持股30%,就能分到六十万红利……”
“那要是亏损呢?”后排有人喊。
“问得好。”柳青点头,“这就是风险共担。但以我们现在的发展势头,大家觉得会亏损吗?”
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笑声,气氛稍有缓和。
但柳青清楚,这场宣讲会只是漫长说服工作的开始。
股份制改革触及了计划经济最核心的“大锅饭”观念,绝非几次会议就能转变。
散会后,柳青刚回到办公室,电话就响了起来。
是林小雨。
“会议还顺利吗?”她的声音轻柔,背景里隐约有婴儿的啼哭声。
“有人煽风点火。”柳青揉了揉太阳穴,“发了反股份制的传单。”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要不要我过来帮忙做做工作?我应该能帮上你的……”
“不行!”柳青斩钉截铁,“你才出月子,孩子还那么小。”他声音软下来,“放心吧,我能处理。”
挂断电话,柳青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
秋雨将至,而改革的深水区里暗流涌动,比他预想的更为复杂。
接下来的日子,柳青几乎住在了厂里。
白天,他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开座谈会,解答职工疑问;晚上,他研究其他试点企业的经验,修改红星厂的改制方案。
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蜷缩几小时。
(https://www.eexsvv.cc/165210/36792887/)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