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都市小说 > 拒当接盘侠后,办养殖场带领全家致富 > 第126章 还不成熟的机制

第一百二十六章  还不成熟的机制

元旦刚过,红星厂销售科就传来坏消息:华东地区七个县的供销社集体取消了春季农机订单,转而采购浙江一家乡镇企业的产品。

“价格比我们低三成,”销售科长擦着汗汇报道,“还承诺三年保修,送货上门。”

会议室里一片哗然。

柳青盯着报表上触目惊心的数字,眉头紧锁。

这是红星厂股份制改革后首次遭遇市场挫折。

“不可能!”生产副厂长拍案而起,“那个价格连成本都不够,肯定是劣质产品!”

“但农民就认价格,”销售科长苦笑,“我们的销售员回来说,人家乡镇企业的业务员直接蹲在田间地头推销,手把手教使用……”

柳青突然想起自己在柳家沟时如何推销农产品。

灵活、贴近需求、服务周到——这些他们曾经的优势,如今却被乡镇企业学去了。

“马上去浙江,买一台对手的产品回来研究。”柳青下令,“同时,销售科全体下乡,了解农民真实需求。”

三天后,一台标着“永康农机”的小型脱粒机摆在红星厂技术中心。

拆解结果令人震惊:虽然用料普通,但设计巧妙,维修简便,完全针对农村实际需求。

“我们输在观念上,”柳青在干部会上直言,“还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等着计划调拨、供销社收购。但市场已经变了!”

他宣布了一系列紧急措施:立即成立售后服务队,为已售产品提供免费检修;研发适合小农户的新机型;销售人员绩效与回款直接挂钩……

“还有,”柳青拿出一份文件,“从今天起,试行‘车间承包制’。各车间在完成基本任务后,超额部分按比例提成。”

会场炸开了锅。

这种将农村“包产到户”经验移植到工厂的做法,在国企中尚无先例。

“这不合规矩!”财务科长首先反对,“国企哪有这么搞的?”

“规矩是人定的,”柳青寸步不让,“要么改革求生,要么坐以待毙。大家选。”

最终,锻压车间率先响应。

刘大山带着工人们立下军令状:三个月内,生产效率提高30%,废品率降低一半!

改革措施刚推开,家庭又起波澜。

晚饭时,林小雨放下筷子,轻声道:“我的孕育产假结束了,京都那边机械研究院发来调函,想让我去负责稀土材料应用研究。”

柳青夹菜的手停在半空。

儿子小松已经快一岁了,正咿咿呀呀地学着说话。

如果林小雨去京都,这个家……

“去吧,”他最终说道,“机会难得。小松和娘可以一起去,我在厂里再坚持一段时间。”

林小雨摇摇头:“我想过了,每周往返就是。小松还小,离不开爹。”她握住柳青的手,“再说,红星厂的改革更需要你。”

柳青喉头发紧。

妻子总是这样,无条件支持他的事业,却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

开春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红星厂虽然通过内部改革稳住了阵脚,但想要突围,必须技术升级。

柳青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先进技术。

经过多方联络,德国一家农机企业同意转让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但条件苛刻:价格高达五百万马克,且关键技术不予开放。

“简直是抢钱!”谈判归来,技术科长愤愤不平,“那个德国工程师施密特,看我们的眼神就像看乞丐!”

柳青却看到了机会:“至少他们愿意谈。准备第二轮谈判,这次我带几个人去。”

德国巴伐利亚的春天凉爽宜人,但谈判桌上的气氛剑拔弩张。

施密特工程师傲慢地宣称:“工人根本操作不了这种精密设备,必须由我方人员驻厂指导,工资按德国标准。”

陪同的翻译面露难色,委婉地转述着。

柳青直接打断,用流利的英语回应:“施密特先生,1947年你们重建时,工人就能操作进口设备。现在,我们更有信心。”

德国人惊讶于柳青的英语水平,态度稍缓。

但谈到关键技术时,仍然寸步不让:“控制系统源代码不可能转让,这是公司核心机密。”

谈判陷入僵局。

当晚,柳青在酒店酒吧偶遇施密特。

几杯啤酒下肚,老工程师的话多了起来:“柳先生,你不明白。这套系统我们研发了十五年,投入上亿马克……”

“我理解,”柳青举杯,“但合作不是施舍。我们可以共同开发适合市场的版本,利润分成。”

凌晨两点,两人竟然在餐巾纸上画起了合作框架。

第二天正式谈判时,德方态度明显转变,最终达成协议:红星厂以市场换技术,获得逐步升级的授权,而德方则通过红星厂打开市场。

回国后,柳青立即组织技术骨干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但新问题出现了:习惯了传统作业方式的工人,面对电脑控制的自动化设备手足无措。

“按个按钮就能干活?这不成了二流子!”老工人李师傅抱怨道,“咱们红星厂的传统是流血流汗……”

“李师傅,”柳青亲自上阵演示,“您看,这机器人一小时干的活,顶五个壮劳力,还更精准。不是不要流血流汗,而是要流得更值!”

为了让工人接受新技术,柳青想出了“老带新”的办法:每位老师傅配一个技校毕业生,既传承经验,又学习新技术。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老工人的尊严得到维护,年轻人也有了用武之地。

就在技术升级渐入佳境时,股份制带来的新矛盾爆发了。

五月初的股东大会上,职工股东们对管理层提出了尖锐质疑。

“去年承诺的分红为什么少了?”

“新生产线投资是不是太大了?”

“听说行政部买了辆新车?”

面对连珠炮似的提问,职业经理人团队明显准备不足。

财务总监的专业术语更激怒了工人股东:“说人话!咱们的钱到底花哪了?”

眼看会议要失控,柳青站了出来:“各位股东,是我的错。”

他诚恳地说,“我们习惯了向上级汇报,没学会向股东负责。从今天起,每月公布详细财务报表,每季度召开股东见面会。”

(https://www.eexsvv.cc/165210/36792884/)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