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阳南部百里,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十数万人逶迤而行。
队伍中老弱妇孺互相搀扶,步履蹒跚的一点点挪动着。
这庞大的人群四周,都有将士护卫,他们于日前越过渭水河,这是他们从长安出发的第四天。
队伍虽然行进缓慢,但因为董瑜一天两顿,全都是用干粮喂养百姓,这些天下来,百姓虽然长途跋涉,但面色却比出发前好了不少。
四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说不长,是因为四天的时间,李傕已经勉强稳定住了长安的时局,并做出相应安排,前来追击的西凉军也已越过渭水河朝这边杀来。
说不短,是因为四天的时间,虽然董瑜并未怎么露面,但却让十数万百姓发自内心的感谢这位士卒们口中的少将军。
董瑜知道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或许在队伍出发的第一天,他曾经后悔过。
毕竟感情用事可没办法助他成就大事!
但后悔也没用呀,因为话已说,事已做。
现在想要抽身,只怕除了内心不愿,现实也不允许。
随着斥候越发紧凑的往返,身处行进队伍后端的董瑜脸色也愈发严肃。
百姓们也动荡不安起来,还好有护持在侧的将士维持秩序,不然这十数万人只怕已经乱了。
他们知道西凉军已经追来了,看着身后那慢慢扬起的沙尘,他们能想到的只有即将面临的大屠杀。
此时位于百姓队伍靠右侧的一驾囚车中,一名少年怒吼着:“给吾武器和战马,与其让吾死在囚车内,不如让老子死在战场上。”
周围押送他的士卒并不理会,只是埋头朝前走着,偶尔回望身后,眼中也都是担忧之色。
就在这时,几名骑兵呼啸而来,口中高喊着:
“少将军令,所有骑兵前往后军集结。”
“少将军令,所有骑兵前往后军集结。”
……
这样的骑兵小队不少,他们高喊着同样的话,很快就穿插过了百姓人群,朝着前军而去。
其中一队骑兵在囚车不远处,差点撞上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老人虽未被撞倒,但还是吓得跌坐在地。
骑兵立刻翻身下马,上前与周围的百姓一起扶起老人。
老人颤巍巍的道:“这是?那些豺狼又追…追来了?”
骑兵满脸严肃的道:“老人家莫急,少将军已下令集结骑兵断后,请您速速启程,只要入了池阳,徐荣将军会照顾好你们的。”
老人眼中含泪,急忙道:“这怎么成,为了吾等贱命,少将军竟…竟去断后?”
骑兵扶着老人言道:“少将军爱民,既已将大家救出,又怎肯舍弃百姓独自求生呢。老人家莫要多言,快快上路。”
言罢,骑兵便重新上了马。
这时,身旁有位青年道:“少将军大义,吾等愿追随左右,一同断后。”
更多青壮年一起呼喝道:“对,吾等皆愿一同断后。”
骑兵摇了摇头:“尔等皆无战马,留下来也只会成为累赘。”
他从腰间抽出一把匕首,丢给第一个说话的青年,继续言道:“所有骑兵都会前往后军抵御追兵,届时百姓队伍中维持秩序的人手会严重不足,汝等有心,就护送着父老乡亲,退往池阳。”
说完,骑兵不再停留,策马便朝着前军而去,他还要通知散落开来维持秩序的骑兵一同前往后军。
囚车中的少年看着不远处的这一幕,他没有在叫唤,只是眼中的急躁已被震撼填充。
这几日,他是看着这些士卒与百姓之间关系的转变的。
第一天,百姓眼中只有惊惧,虽然每日都有粮食供给,但是除了队伍停下休整用餐,其余时间百姓们都是离士卒远远的。
第二天,士卒们依旧对百姓秋毫无犯,哪怕是维持秩序的时候,也只是用呼喊声,很少动用鞭子,更别提用刀了。
当天晚上,他看到不少百姓主动靠近士卒,有与士卒共食的,更有甚者,为休息的士卒盖衣递水的。
第三天这样的情况更甚,在接受到了百姓的善意后,士卒对待百姓的动作愈发轻柔,一些军中悍卒不耐烦的言行还会被上官责骂。
特别是在过渭水时,虽然前军在缓流区搭建了浮桥,但因人数过多,不少浮桥在使用中崩解。
便有军中将领跳下水中,用身躯扛起浮木,不少士卒都是有样学样,用肩膀扛起浮桥,供百姓安然过河。
只四天的时间,他看到了一支杀人不眨眼的军队瞬间变成了爱民如子的军队。
他看到了对军队畏惧不已的百姓成为了这支军队坚实的拥护者。
也许只有在囚车中的他,置身事外看着眼前的变化,才会如此震撼,他不知道那个少将军是如何做到的,在他眼里,这跟神迹又有何区别?
……
其实这不难理解。
因为这些百姓都是刚经历过长安巨变的,甚至他们中不少人还经历过洛阳迁都。他们经历过的屠杀与凌虐实在太多了。
这个时候有一支军队,先是救他们于水火,然后提供粮食,护送着他们离开炼狱。
他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这样的军队,在他们眼里,这些士卒就是守护者,就是恩赐。
……
对于士卒而言,董瑜自掌军以来就严格约束。
从郿坞一路到长安,从长安一路到华阴,再从华阴回到长安。
董瑜一路上执掌的军队对百姓都是秋毫无犯,只要有出格者,无论军中地位,都是顶格的处罚。
这样一来便已形成惯性,军中所有人都知道主帅的底线在哪里,自然不会有人去触及。
再加上这一路上,百姓慢慢释放出来的善意,董瑜合理运用这些善意,不断在行军过程中给中高级将领灌输何为将士,何为守护者的理念。
两者相互映衬,自然就让士卒在百姓的拥护中感受到了荣誉与被认可。
那么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
只是董瑜可能也没想到,在这个时代,军民融合的速度竟会如此之快。
囚车中的小将正是张辽,他在长安城中被董瑜俘获后,董瑜可没空理会他,所以就这么一直把他装在囚车中,一路随着队伍前行。
张辽怔怔的看着眼前这一幕幕,心中百转千回,不知在想些什么。
就在这时,前方一队甲胄精良的骑兵策马而来,他们正是接到信息往后军集结的亲卫军,领头的正是那日第一个跳入渭水,用肩膀扛起浮桥的少年将军。
张辽连忙扒着囚车喊道:“放吾出去,吾也能一战。”
……
(https://www.eexsvv.cc/165201/36792984/)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