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并没有继续与董瑜相争,就像他之前说过的一样。
两个人的处事之道完全不一样!
观念不一致,又有什么好争执的呢!
他轻声叹道:“如此就需要主动出击了。”
董瑜微微蹙眉,思索片刻后,询问道:“主动出击固然可以拖延一些时间,但以李傕手中握着的兵力,只怕拖延不了太久啊。”
贾诩轻声笑道:“只要能够拖延一个月的时间,关中必乱,届时李傕便无暇他顾了。”
董瑜看着贾诩那张正气凛然的脸,忙好奇问道:“先生之前不是说过,南方诸侯不会入关中吗,如今关东诸侯更是互相攻伐,这种时候,哪个诸侯会来关中蹚浑水?”
贾诩呵呵一笑,言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天下诸侯割据,确实没有诸侯会在这个时候发兵关中。但如果请的不是诸侯,而是素有威望的大汉忠良呢?”
“大汉忠良?”
“是的,大汉忠良,右车骑将军,钱塘侯,朱儁,朱公伟是也!”
董瑜一愣,心想这家伙还没死吗?
贾诩继续说道:“朱公自相国迁都长安之后,便屯兵于中牟,更是在关东广受众诸侯拥戴。诩与太常马日磾有旧,便在前来池阳之前,与其修书一封。书中言明能救天子者,唯朱儁尔。让其以天子遭劫,朝廷离乱为名,广邀关东名士共举朱儁为太师,起兵入关中勤王。以吾对马日磾的了解,想必他早已动身前往中牟了。从时间上来看,一个月左右,中牟必有动作。届时南边有皇甫嵩虎视眈眈,东面有朱儁聚众而来,西面还得防范马腾韩遂,那李傕在想追击吾等,只怕也是分身乏术了。”
……
董瑜没有深究为什么马日磾一定会去,又为什么朱儁一定会发兵。
他相信贾诩对人性的把握,这种事情用现代人的思维可能很难理解。
但是在这些自诩忠臣的人眼里,却又是必然。
所以董瑜只是继续询问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如今池阳有多少兵马?”
贾诩回答道:“如今吾方各路军马都在汇集,兵马总合约为步兵一万八人,骑兵万余。”
董瑜抓了抓脑袋,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就不到三万士卒啊……既要保护百姓,又要留有足够的人手负责抵御北上的危机。还要安排人手与李傕周旋……这怎么看都很难完成。
贾诩言道:“公子还是尽快做出安排才是,只怕相国死讯很快就会传入李傕耳中……”
董瑜揉了揉眉心,只要便宜老爹的死讯传出,李傕势必率兵来攻。所以现在时间就是生命。“传令下去,明日卯时三刻点将。”
贾诩领命,起身拱手就要告退。
董瑜却是叫住了他。
“先生,可还记得之前约定?”
贾诩点了点头。
董瑜轻叹一声,言道:“瑜此举,也是万般无奈。先生大才,瑜只能出此下策,才能得先生之助,得以苟活,还请先生莫怪。”
贾诩忽然笑道:“既如此,公子何不撤了在下身边人手。”
董瑜赶忙道:“不可不可,这兵荒马乱的,先生身边怎可没有甲士护卫。”
贾诩一脸惆怅的道:“公子还是不肯完全信任诩。”
董瑜一时不知该怎么接话,忽然,他心头一跳,好似想通了一些事情。
这老小子刚刚在后院,提及其子与董白,只怕不是真的想要联姻,而是想要让自己放松警惕,让他好有机会脱身吧……
想通关节,董瑜脸上重新泛起笑意。
言道:“先生只管去忙,待瑜掌控并州之时,必不食言,是去是留,悉听尊便。”
贾诩愣住了,腻个凉球滴,前番还说离开关中就放人,现在又变成掌控并州了?
贾诩正要开口与董瑜好好理论理论,却在此时,李蔚于堂外求见。
董瑜趁此机会,忙道:“看,这肯定又有事了,那就有劳先生代为传令,待此间事了,瑜在与先生详谈。”
贾诩无奈,只得愤然甩袖离去。
董瑜看着贾诩的背影若有所思,他总感觉这老小子的态度变得有些暧昧了,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总之他是不可能放贾诩离去的,说什么也要将他绑死在自己这艘船上。
……
贾诩刚走,李蔚便进来了。
一进来,李蔚便一脸兴奋的道:“主公无碍,真是太好了。”
董瑜摆手道:“小伤,只是有些脱力罢了。汝小子急着见吾,所为何事?”
“非是末将,末将于城中巡视之时,偶遇蔡公,是他想见主公,于是末将就将其带来了。”
董瑜“哦~”了一声,连忙道:“既是蔡公前来,快快有请。”
李蔚拱手一揖,随后退了出去。
不一会,他便领着蔡邕重新回到堂中。
蔡邕入堂之后,并未与董瑜见礼,而是目光复杂的看着董瑜,嘴唇抖动着,像是有千言万语,却又无从开口。
董瑜瞬间了然,看来这蔡邕是已经知道了自己在未央宫的所作所为了。
董瑜叹了口气,起身上前对着蔡邕深深作揖,随后淡淡言道:“蔡公是来质问瑜的?”
蔡邕回过神来,他咬了咬牙,还是问道:“公子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董瑜背过身去,负手而立,半晌,才缓缓说道:“当时情形,瑜不举刀杀人,死的,就是吾了。”
蔡邕看着董瑜的背影。
一个是对着这么多名士大儒举起屠刀的暴贼董瑜,一个是为护百姓奋不顾身的董瑜。
他真的不明白一个人身上怎么会有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极端。
董瑜转过身来,直视着蔡邕的眼睛,认真的说道:“吾从不后悔那日所做,就如吾从不后悔救下蔡公。”
蔡邕叹道:“公子可曾想过,如此一来,公子已是自绝于天下了。”
董瑜闻言哈哈大笑起来:“蔡公未免言过其实了,这个天下不是一家一姓之天下,更不是世家豪族之天下,这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是千千万万百姓之天下。如若蔡公口中的天下容不得吾,那吾就掀了这天。只要吾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少有所养,老有所依,何愁不能打造出一个新的天下。”
蔡邕被董瑜说这话的气势所慑,在对上董瑜那灿若星辰的双眸,愣是没有在说出一句话。
董瑜看着蔡邕,吟道:“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蔡邕听完浑身巨震,董瑜这首诗表达的什么意思已经在明显不过了。
在他眼里,士族门阀才是真正祸乱天下的毒瘤。他所执之剑,斩的是士族阶层,护的是平民百姓。
蔡邕很难说董瑜的想法太过偏激,因为董瑜已经举刀了,那又怎么可能还有相容的道理。或许从董瑜生在董家的那一刻,就已是水火不容了吧。
……
蔡邕走了,背影看起来很是萧索。
董瑜并未强留,在他看来,蔡邕就是个文学大家,既是文学大家,那自然是做好文学即可,其他的,不需要他介入,更不需要他发表意见。
蔡邕走了,李蔚却还没走。
只见他两眼放光的盯着董瑜,看得董瑜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李蔚言道:“这是末将听主公吟唱的第二首诗,主公所做之诗有别于当下,这七言律听起来竟如此深邃,可谓是振聋发聩。主公可还有佳作,末将要全部记录下来,如此佳作,必能流芳百世。”
董瑜赶忙摆手道:“没有了,就这些。”
开什么玩笑,这都是他剽窃后世诗人的。虽然他脸皮厚,但还不至于厚到毫无底线的程度呀。
李蔚一脸惋惜之色,但还是兴致勃勃的道:“诗词嘛,总归是需要些灵感的,以主公之才学,日后必还有佳作问世。”
董瑜摸了摸鼻子不做应答,正想着怎么转开话题。
李蔚却先说道:“主公,末将这几日也琢磨了一首七言诗,还请主公指导品鉴。”
董瑜心中怒嚎:老子抄袭都抄不全,上哪去给你指导……
李蔚却是已经从怀中取出锦箔。
董瑜:??
……
(https://www.eexsvv.cc/165201/36792974/)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