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玛丽苏文皇后的贴身小太监(十九)
皇帝是虽然一直高高在上,乐于坐山观虎斗,但有着这么多年的政治经验,对局势的发展心里还是有数的,之前看到皇子之间争斗的不像样,还会出手控制控制局势,但最近两年,虽然皇帝表面上没有什么一样,但像护国公李绥这样的天子近臣,还是能觉察出皇帝心情已经逐渐焦躁起来了。
就算是李家这样一直保持中立的“纯臣”,在后宫之间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按照道理来说,朝臣若是窥视后宫,一旦查到就是个死罪,但是,世间的事情哪里有分的那么清清楚楚的呢?
实际上,只要是已经到达一定地步的大臣,在后宫中总会认识几个大小内监,至少,和皇帝身边的人总会想法设法的拉近关系,只少保证就算不交好也不能得罪的关系。
至于朝臣心中对太监这个群体的轻视,面对皇帝身边的得意人,大多数也只能放在心里,表面上是万万不敢表露出来的,要不然,万一他哪天在皇帝跟前给一些人上上眼药,就算不会伤筋动骨,也不是非常好受。
如果真的有那样表现外露的人,那不是身居高位众人不能招惹,就是深得盛宠别人不敢招惹,但是都到了那种程度,又何必与一般的内侍太监们过不去?
而且,大臣们就算与后宫的太监们搭上关系,心里也不是抱着造反的念头,只是想着在皇帝召见之时打听打听皇帝的心情,避免踩雷,或者到了关键时候,能让他们在皇帝跟前说一说自己的好话,本身并没有恶意。
对这种情况,皇帝也心知肚明,甚至连前朝后宫谁跟谁比较熟悉心里都基本有数,有的时候,皇帝还特意通过这些人向外传达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到的态度,也算是君臣之间的默契了。
护国公这一脉为了体现自己对皇帝的忠心,表面上当然不会做的那么明显,但是也不会没有一点根基,更何况,作为真正的天子近臣,李绥与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也比较熟悉,本来的基础就不差,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关系,也算是互利互惠了。
皇帝的异常表现,李绥发现的是比较早的,但是一直以来,李绥都非常沉得住气,日常行动中也没有表露出什么不同,但在不久之前,皇帝在一些事情上的做法,特别是对待皇子问题上的简单粗暴,不能不让李绥感到忧心。
经过他的小心打探,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李远公公看在以往的情份上,总算是给李绥透了一点消息,皇帝的身体这两年是真的有些不行了,朝堂上也是应该确定下一代继承人的时候了。
按理说,太子为元后所出,又早早的被确定了太子之位,这些年的表现不说是经验绝伦,但至少中规中矩,虽有小错但无大过,以前皇帝对太子的表现总是持肯定态度,太子的地位稳如泰山。
但是,现在的皇帝和之前的皇帝还是不同了,现在的皇帝已经开始衰老多病,逐渐步入真正的老年期,那么这种时候,看着自己的儿子一个个正当壮年,英姿勃发,心里也明白他们心里想的都是千方百计将自己取而代之,心里绝对不会觉得欣慰,只能引发皇帝内心的警惕和不满。
而这些不满,在更加能够顺理成章的集成自己权位的太子身上倾泻的最为明显。
不管是太子还是依附于太子一系的朝臣,这几年都能很敏感的感受到皇帝对太子身边的不喜,一开始只是在太子经手的事情上挑刺,这个还能被人理解为教导,但是后来,皇帝的这种不满已经越来越明显,对太子的责骂也越来越多,已经让一些边缘的太子门下人心动荡了。就比如,太子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太子妃及元后、以及门人下属的家人作风问题而挨训了,实际上,这些事情和太子有什么关系呢?
太子妃及元后的嫡系家人,还算是比较安分的,这得益于他们都有一个比较清醒的当家人,知道自家与太子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白只有太子最后成功上位,那自己的家族才能更上一步,否则的话,肯定会引来新皇势力的打压,运气不好连现在的地位都保不住。
正是因为有这个意识,因此他们平时对家人的约束要求的更为严格,就算真是不学无数的纨绔子弟,也不能真的闹出什么大事来给太子拖后腿。
可是,一个家族传承久远,除了嫡系子弟,旁支外枝的族人更多,总会有一些脑子不清醒的,仗着自家和太子之间薄薄的一层关系在外面惹是生非、横行霸道,而偏偏,只要他们打着太子的旗号,普通老百姓还都不敢反抗,很少有人能豁出性命去官府求告,但是只要这样的事情一发生,就代表着一些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
最后,这些事情经由御史弹劾,按照御史搞事就要往大里搞的传统,总会将这些事情归结到太子身上,相当于太子为那些不安分的人们背锅,一次两次人们还能理解,但是这样的事情多了,或多或少总会影响太子的声誉。
太子门人的家人也是这种情况,表面上发生的都是一些小事,影响的只是一些大臣,但是只要敌对方注意到这些,关键时候将材料递上去,导致太子一系本应争取的机会错过,影响的还是太子这方面的力量。
太子对这方面的问题,当然也有着很深的认识,但是,这样的事情无论在何时都难以杜绝,就算是其他的皇子那边,难道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吗?
可是,谁让太子坐在这个位置,天然就是一个活靶子,其它的弟弟不管是谁想要上位,最应该做的都是先把太子从那个位置上拽下来才有机会。
太子就算再是天资纵横,在弟弟们的集中攻击下,也不免焦头烂额,更何况,太子的资质并不是顶尖的,随着弟弟们的年纪越来越大,太子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当皇帝多次公开表露出自己对太子的不喜之后,这些弟弟们就像是得到了什么信号,对太子的攻击也越来越明显,近两年,太子一系一些人员已经开始退出,或者向其他的皇子投诚了。
虽然离开的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些外围成员,就算是真的背叛了手里也没有什么重要的机密,可这却是一个十分不妙的信号。
这种恶劣的情况,理所当然的引起了太子及一干心腹骨干们的警惕,为此没少商议,但最后也只能得出一种结论,那就是太子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皇帝的态度,只要圣心不变,那太子无论看上去处境多么危险,也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在门人谋士的参谋之下,太子对皇帝交代的每一件事情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完成,还时不时的带着儿子入宫,对着皇帝各种表孝心,但是,太子越是在工作岗位上做得好,越是在皇帝身前出现的频繁,看着太子年轻力壮的身躯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皇帝就越发能够感受到自己目前的苍老与无力。
太子一切拉深感情、加深好感的行为,在皇帝看来都是为了给自己“亮肌肉”,为了挑衅。
这样的认知下,太子还怎么可能得到皇帝的青眼和关爱?不推波助澜已经是皇帝对这个曾经付出过很多关爱的太子的手下留情了。
皇帝这种微妙的心情,太子和心腹门人是体会不到的,因此在各种刷好感方式都得不到积极回馈的情况下,心态上难免有些失衡,就算太子之前再是与皇帝父子情深,现在也难免心里出现一丝怨恨。而外面弟弟们的虎视眈眈,又根本没有给太子平复情绪的机会,本来很少的那些负面情绪,在外界皇子们不断的小动作和皇帝的纵容下,整个越来越快的挑动着太子的神经,让他越来越心浮气躁,露出的破绽也越来越多。
太子年少时和李绥也有过一段交情,太子的这种转变,看在李绥眼里,心中也难免唏嘘,但李家的立场注定他不可能为了这段情谊为太子做些什么,要不然整个李家都会受到影响。
现在,李家都能收到皇帝身体有恙的消息,离皇帝更近的皇子们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个情况呢?
在这种局势下,皇子们之前的斗争只会越来越烈,恨不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刀刀见血,李绥脑子坏了才会搀和到这里面去。
而且李绥心中还有一个想法,以皇帝的手段,自己生病的信息竟然能够被身边人透露出来,不管怎么想都有些不正常,万一要是皇帝钓鱼执法,那自己还是别往枪口上撞了。
对其他人有着无比吸引力的从龙之功,对李绥这个李家家主来说并没有什么诱惑力,因为李家的地位已经比较稳固了,只要继续保持现状就可以了,宁愿被人嘲笑作风胆小保守,也不愿意为了一时冲动动摇李家的根基。
但是,李家想要安安分分的在漩涡中独善其身,皇帝不允许,可能是李家一直以来的安分随时让皇帝放心,不久前皇帝就跟李绥通了气,让他找人南下调查一些情况,而那些地方的主要官员,大多都倾向于太子,或者干脆就是太子的中坚力量。
看起来,太子平时蹦跶的太欢快,和太子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来的与皇帝的分歧,让皇帝对太子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如果皇帝口中的这些事情真的查实,那太子的地位就危险了,京中又会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可是李绥不可能拒绝这件事情,皇帝将这件事交代给李绥,既是器重,也是试探,李绥可不相信,皇帝会将这么重要的事情只交给自己一人处理,暗地里肯定还会派人跟进,要是自己在里面动什么手脚,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但是这件事情,李绥不可能亲自前去,因为他身为护国公,是朝中重臣,每天的动静也不知道被多少人看着呢,在外面行动目标太大,思虑再三,只能将李敬容这个嫡长子、板上钉钉的继承人派出去,既是对长子的能力有信心,又是向皇帝暗中表态,重申李家一直以来坚定的保皇立场。
在李敬容南下的这段时间,李绥心中也十分担忧,李敬容平时表现的再是出色,也只是在军队里,在军事上,可南方官场上的那些事,并不像军队中那样直来直去,那些弯弯绕绕,李绥也担心李敬容应付不来。
就算李绥将自己的得力干将也放在李敬容身边,心里也着实放不下心来,事实也证明,李绥的担忧是必要的,去时二十七名百战老兵,回来时只剩下四人,幸好李敬容安然无恙。
知道李敬容已经通过特殊渠道将手中的东西送到皇帝手中,这次任务并没有失败,李绥就真正的放下心来,在嘉奖安抚了四名幸存的护卫后,李绥就让李敬容收拾仪容,随自己进宫拜见皇帝。
之所以李敬容回到京城之后先回家再进宫,倒不是不懂礼数,只是皇帝是暗中交代的这件事情,并不好体现在明面上,明面上李敬容一直未离开京城,那么肯定不能那么风尘仆仆的进宫去,就算一些人对此事已然知晓,但表面功夫还是要维持的。
李敬容将自己收拾的光鲜亮丽,才随着父亲李绥进宫,因为李绥在李敬容休整时已经将此事告知皇宫,因此到了宫门口,两人并没有等待就进去了,对他们这样的皇宫常客,其他人除了感叹他们圣宠之强,并没有什么其它的想法。等李绥和李敬容见到皇帝,皇帝并没有说什么,就是和平时一样的和他们说了一些闲话,没花多长时间就让他们退下了,直到出了宫门,李绥才松了一口气。
皇帝这是表示接下来的事情不用他们参与了,也是一片保护之心,李家这是通过了考验,暂时安全了。
(https://www.eexsvv.cc/164905/10422273/)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