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快穿之好好活 > 第一百八十一章 玛丽苏文皇后的贴身小太监(四十九)

第一百八十一章  玛丽苏文皇后的贴身小太监(四十九)

这时,乐师们将奏乐换成《诗经》中的《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李元瑛在乐声中回到刚才的座位,再次面向东正坐,由临川大长公主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再将李元瑛之前的发笄换成银丝蝴蝶钗,李元瑛再回到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李元瑛着深衣出来面向正宾,俯身行拜礼,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然后乐声再变,成了《诗经》中的《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临川长公主走到李元瑛面前,再一次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这一次是为李元瑛将头上的发钗取下,换上极品汉白玉制作的钗冠,李元瑛再次去房内更换与头上钗冠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李元瑛着大袖礼服、钗冠再出房门,对着门口方向行拜礼,表示对天地造化的敬畏和自己的谦卑之心。

在别人眼里,这段三加三拜的流程之中,就连音乐也是精心挑选,十分应景的。

三首音乐都是《诗经》中专门赞扬女子的诗篇,只是侧重点不同。

《桃夭》写女子初长成,已经到了待嫁的年纪,和李元瑛的现状也十分相符;《硕人》则是女子刚嫁人成为新妇,借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典故,暗地里点明了李元瑛尊贵的出身和过人的美貌;《思齐》则更加讲究,是《诗经》这本书的第一首诗,内容是歌颂赞美文王及其母亲太任、祖母太姜及妻子太姒的美好品德,放在这里,就是李家的长辈对李元瑛今后宫廷生活的期许,希望她以后用心辅佐新皇郑承运,成为一个名留青史的贤后。

而且,从一加到三家,李绥夫妻和观礼的宾客也看着李元瑛的姣好的面容和气质一次次从幼稚走向成熟,配合着变换的音乐,竟然也让人神为之夺。

还是执事们让下人撤去笄礼陈设时发出的动静,才让人恍然回过神来,就看见春夏秋冬四景已在西阶刚才的位置上摆好醴酒席。

醴酒因是以谷物酿造而成,度数比较低,口味也比较清淡,和现代的啤酒类似,因此在这个酒文化盛行,一遇事情就要喝酒的年代,很受文人士子们的喜爱,就连小姐贵妇们也因为它不易醉人而时常饮用。

临川大长公主这时候又对李元瑛做了一个揖礼,李元瑛连忙回礼,礼毕后退到席的西侧,面南而站。

临川大长公主此事转面向西,赞者见机将事先准备好的醴酒奉上,等临川大长公主接过酒,李元瑛也转面向北。

这时,临川大长公主手捧盛着醴酒的酒杯,走到李元瑛席前,面向李元瑛,高声的念着祝辞:“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李元瑛听后,向临川大长公主行完拜礼后接过醴酒,临川大长公主也向李元瑛回拜。

李元瑛这才入席,跪着把杯中的酒撒了一些在地上,充作祭酒,然后手持酒杯,象征性地沾了沾嘴唇,这才将酒置于几上。这时又有一名执事奉上米饭,李元瑛笄者接过后象征性地吃了一点。

等这些流程走完,李元瑛又俯身向临川大长公主行拜礼,临川大长公主这时点点头算是答拜。李元瑛这才起身离席,几步就到西阶东面,面朝南而站。

接下来,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来了,那就是给李元瑛取字。

古人在称呼上也十分讲究,除了自己的姓名之外,字、号也不能少,更甚者,有时候对人来说,取字比取名还要慎重。大多数人认为,一个人只有有了自己的字,才算真正长大成人,之后旁人再称呼此人的时候,关系密切的就会称呼那人的字来表示亲近。

那么这些字又如何取呢?首先,这给人取字,多半就是当事人的父母长辈,有时候上司也可以对下属取字,是一种“上对下”的行为。他们会在取字时,寄托他们对当事人的祝福和期望,当然,也有人为了体现自己的志向,自己取字。

而取字这件事情里的的讲究,我们可以用三国时期的一些著名人物来举例。

可以按照当事人在家中的排行来取字,比如江东孙氏当时为一方诸侯,子弟众多,孙策为长子,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字“仲谋”;孙翊行三,字“叔弼”;孙匡行四,“季佐”。

有时候会与姓名相关,有的名和字意义相同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就字“孔明”,“亮”和“明”都有明亮之意;也有的名和字意义相反,比如三国著名武将甘宁,字兴霸,“宁”与“兴”意思就相反;还有的名与字意义相顺,是根据典籍中的一句话得来的,比如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有云,“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即道德操守,这是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还有的名字意义相延,字是名的延伸,比如李白,字太白。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延伸了牧。

除此之外,在字前面加“子、公、文、士”等表示对男子尊敬的字眼,这种操作也十分普遍。当然也有人不安这些套路来,字有些字在我们看来十分奇葩,就比如有个眭固的黑山贼,之所以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因为他的字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字在古代也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就比如平民百姓,大多数是没有字的,女子在这方面比男子更慎重些,按照公认的礼法,只有长辈或者夫婿才能为其取字,除此之外的人要是这么做,就是很严重的失礼。

《红楼梦》中,有一回是林黛玉初入贾府,和外祖母史老太君及一众亲戚相处说话时,见到了贾府中的“混世魔王”贾宝玉,贾宝玉和林黛玉聊天,问林黛玉有无表字,林黛玉回答说没有,贾宝玉就为林黛玉取“颦颦”二字。

先不说这个“颦颦”是不是恰如其分,就说当时贾宝玉和林黛玉只能说是单纯的表兄妹关系,份属平辈,两人之前也没有由长辈订下什么婚约,存在未婚夫妻这样的关系,所以说,贾宝玉的这个举动,就算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实质上确实一个十分轻浮、对林黛玉颇不尊重的一个举动。

也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古代对未婚女子的闺誉十分重视,要是这个事情被传出去,对林黛玉的名声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以后不管是交友还是婚姻,都是有影响的。

这种做法也不能用贾宝玉年少不懂事轻易搪塞过去,毕竟,“男女七岁不同席”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世家对子弟的教育,更是将礼法放在最前面,并不能因为贾宝玉“不爱读书”,就说他不懂这些生活常识。

可偏偏,对贾宝玉这种无礼的做法,贾府中人不管是史老太君,还是其他的姐妹亲戚,对此都没有提出异议来,更别说对其训斥了,只是轻飘飘的就让此事过去了。从这件事情,也能看出史老太君对林黛玉的疼爱,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林黛玉在贾府,生活可以说是“不敢说错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在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中,硬生生养成了一副敏感多愁的性子。

当然李元瑛没有林黛玉这样的苦恼,今天正式取字时更是十分高规格。

临川大长公主从席上起身下来,面向东方,根据李家长辈们之前为李元瑛确定的字眼,高声诵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灵安甫。”

李元瑛在席间跪坐,答道:“灵安虽不敏,敢不夙夜祗奉。”说完起身向临安大长公主行揖礼,临川大长公主回礼后再回归原位。

这也代表着,以后别人再称呼李元瑛时,除了直呼其名,也可以称其为李灵安。

当然了,古代的女子名字不能乱叫,这个范围也就是限定李家、皇室的那些亲人和李元瑛认可的闺中密友才能如此称呼。

说道这里,又不得不提《红楼梦》里关于薛宝钗的一些情节,对于薛宝钗,大家对其的印象都是知礼懂事、八面玲珑、处事圆滑,但其实薛宝钗的一些做法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就比如在对林黛玉的称呼上,薛宝钗这么一个善于世故、头脑聪慧的女子,常常对林黛玉以“颦儿”称之。按理说朋友姐妹之间互相称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偏偏这个字是贾宝玉违背礼法为林黛玉取的,薛宝钗的这种说法要是传到外面,相当于提醒别人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不守礼法,也能够看出宝钗、黛玉二人,表面上相处良好,实际上暗流汹涌。

李元瑛又上前几步,跪在父母面前,李绥夫妻看着面前的女儿感情复杂,竟然一时间忘了之前想要说的话,只是干巴巴的简单说了几句教诲之言,李元瑛听完后,郑重的答道:“儿虽不敏,敢不祗承!”。对李绥夫妻下拜三次行礼。

然后,李元瑛又起身,几步重新回到大堂中央,调转方向,按照临川大长公主、客人、乐者、有司、赞者这样的顺序,先后行揖礼以示感谢,整个笄礼这才算是真正结束。

笄礼结束后,一上午的时间也基本过去了,也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了,等下人将厨房精心烹制的饭菜端上来,不管是谁也都将注意力全部投在桌案上的饭菜上来,也好好见识了护国公府在饮食上的功夫。这就不得不说一句,自从虞钰因为在厨房里经常出风头,导致还没正式出徒就被李元瑛大小姐那边的小厨房要了去,不仅如此,还时常被加薪,可算是把同样在厨房里工作的人羡慕的不轻。

有虞钰这么一个活生生的范例在,护国公府厨房里的人,不管是普通的小工还是掌勺的大厨,都重新捡起了工作的热情,在菜色上也是花样翻新,就想着也和虞钰一样被府里的主子们看中,从此也走向人生巅峰。

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护国公府的厨师们可以说是将自己的全部水平都拿出来了,就想着好好表现一下,所以宾客们在饭菜入口之后,都被舌头上品尝到的美味惊艳到了,对这些饭菜赞不绝口。

当然,这样的经历虞钰这些当下属的是没机会享受的,不过现在虞钰已经顾不上眼中看到的这些美食了,他的大脑之中,还被李元瑛笄礼上的景象充斥着。

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礼仪盛典基本上已经绝迹了,偶有的那些,也是汉学爱好者这个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并不算社会的主流,此前虞钰并不以为意,但直到在角落里见识了李元瑛这个隆重壮大、庄重肃穆的笄礼,才真正意识到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的国家、民族曾经失去了什么。

(https://www.eexsvv.cc/164905/10422243/)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