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科幻小说 > 跟着姚师爷去盗墓 > 第448章 人口迁移

四驴子不愧是高考状元,高中的数学语文玩的很明白,孟彩娇一放学就来找四驴子补课,眼神中满是崇拜。

我们给孟彩娇补课,吴姐对我们更热情了,她手很巧,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除了折耳根,其他菜都十分好吃。

我们年龄不大,四驴子还能带着孟彩娇学习,吴姐对我们更信任了,相处两天后,我决定放风套话。

我不知道重庆这边什么规矩,在我们那,村里的小卖店就是情报中心,老板娘更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别说人的事了,就算是谁家狗下崽子,不通知一下老板娘,狗崽子都不能落户。

那日午后,我和花木兰悠闲地走进吴姐的超市,说是超市,其实就是东北的小卖店,一个房间里摆了三个货架,其中一个还是空的。

卖的商品也不多,柴米油盐面条是主流,还有一些块八角钱的小零食。

吴姐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编帽子,见我们进来,吴姐把针线放到一边,从一旁拿出两瓶饮料道:“来,喝点汽水,想吃啥,随便拿。”

“吴姐,帽子真漂亮,给彩娇织的吗?”

“不是,有人包的活,提供针,提供线,我们只管编帽子,一个给六块钱。”

“一天能织几个呀?”

“四个吧,不忙的时候能织五个。”

“也行,一天也能赚个二三十。”

吴姐有些不好意思道:“在家呆着也没事,闲着也是闲着,织点东西,够我们娘俩的花销了,噶。”

噶是四川方言,可以理解为“是吧”的意思。

我和吴姐有一搭没一搭闲聊,想套套近乎,然后再问我想问的问题。

花木兰十分看不上我的聊天方式,在她眼里,我说的都是车轱辘话,也就是废话,见我没什么进展,花木兰直接道:“吴姐,听说咱这朱砂比较有名,我想买个朱砂串辟邪,您知道哪有卖的吗?我怕买到假货。”

“这个还不晓得,村里也没人带朱砂首饰。”

“哎?我在网上看过新闻,巴寡妇清就在重庆,她的家族不是贩卖朱砂吗?”

“哪个?”

“巴寡妇清。”

吴姐摇头道:“我不认识啊,不知道她在哪卖。”

花木兰一脸懵,我咽了一下口水,努力止住笑意。

我不是在笑吴姐,而是在笑花木兰,这个小丫头在别的方面有脑子,但在历史方面,还差点意思。

现在的四川人和巴寡妇清时期的四川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清末《成都通览》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不光是成都,整个四川境内的人,往上倒几百年,也都是外地人。

四川这地界可以说是多灾多难,历史上一共发生两次大规模的屠杀惨案。

第一次是南宋时期,蒙古大军南下,四处军民凭借天险抵抗,连蒙古大汗蒙哥都被射杀了,后来托雷率领大军进入四川,大规模屠杀军民,千余万人锐减至五六十万。

第二次是清朝时期。

这得从明朝开始说起,明朝不是以崇祯帝上吊为终点,清军入关,崇祯自缢,皇亲国戚和大臣们逃亡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随着战争的失利,南明政权的范围只剩下云贵川,此时,四川还有一支起义军——大西政权。

为了抵抗清军,南明和四川的大西政权联合,在西南地区抵抗清军,在东南沿海,郑成功组织军队抵抗清军。

没错,郑成功不仅打倭寇,还和清朝打的热火朝天。

南明和清军的战争让四川损失了大量人口,张献忠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此人心狠手辣,大肆屠杀平民百姓,上行下效,大西军的将领也都是这个球样。

明朝时期,四川有千余万人,等清军攻入四川的时候,人口不足十万。

这还没有完,康熙帝削藩,吴三桂骑兵造反,攻入四川,在四川盘踞七年之久,那时候战乱不断,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几乎是鸡犬不留。

战争带来的瘟疫更是致命的,加上四川地区的虎患,等清军接管四川的时候,全省也不过九万人。

为了重振天府之国的繁华,康熙帝下令移民,也就是史书中说的湖广填四川,主要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区向四川移民。

康熙年间的四川人,四成是湖广人,三成是客家人,剩下的三成是其他省份迁移过去的。

所以,现在的四川人和巴寡妇清时期的四川人不是一回事,简单来说就是文化出现了断层,古四川的文化和传说故事没有流传下来。

若不是有文化断层,我也不会选择四川,如果祖辈都有事迹流传下来,古墓早就被挖完了。

花木兰是广东人,她问吴姐巴寡妇清,还不如问问吴姐怎么做广东肠粉,说不定两个人的祖上是一个地方的。

把天聊死的花木兰一脸委屈地看向我,我笑了笑道:“吴姐,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沿着乌江往下走,有个民族村,是个景点,挺热闹的。”

“现在的景区太商业化了,有没有名胜古迹?我们喜欢有历史感的地方。”

“名胜古迹?”

吴姐想了好一会,最后摇头道:“没那东西,咱这就是山沟沟,有些老木楼。”

此次放风套话算是失败了,吴姐是个典型的农家妇女,要不是开个小卖店,我估计她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在家里忙碌,对外界的事情知之甚少。

晚上吃饭的时候,吴姐又提起了名胜古迹的话题。

“下午我问村里的老人,说沿着村子往上走,翻过三座山有个老木楼,得有一两百年了。”

“妈,怎么说这个了?”

“这几个哥哥姐姐想看看名胜古迹,有历史的地方。”

“我知道呀。”

“又瞎说,咱这哪有啥名胜古迹。”

“土司墓。”

孟彩娇说的很轻松,我立马看向四驴子,真怕他说了什么,四驴子微微摇头。

孟彩娇看向四驴子道:“我们这有个土司墓,小时候我还去玩过呢。”

四驴子不知道如何回答,他把问题抛向我。

“小姑娘说土司墓,你想不想看?”

一时间,我也拿不定主意,我不知道是不是孟彩娇看出了什么,特意用土司墓来点我们。

“真的有土司墓,我小时候还去那挖过折耳根呢。孟彩娇再次强调。

吴姐道:“你这丫头,说什么墓呀,去哪做啥子嘛。”

“名胜古迹噻。”

我佯装为难道:“墓就不去了,太邪性了。”

“没事,都成荒地了,你们要是想看看,周六我带你们去。”

“不去,不想去墓地。”

吴姐道:“这丫头,去点好地方耍噻,周六放假带哥哥姐姐在附近转转,找点好地方玩,去啥子墓地嘛。”

“真是古迹。”

我不想讨论古墓,现在的小丫头都是鬼精鬼精的,我们不能太好奇,于是,我岔开话题,聊了一些其他的事情。

吃过饭,四驴子又去给孟彩娇补课,我在房间里焦急地等着他回来,真怕四驴子嘴不严,无意中透露我们的身份。

九点多的时候,四驴子哼着小曲回来了,我上去就是一脑炮,怒声道:“你和小姑娘都说啥了?”

四驴子被我打懵了,咧嘴道:“说数学语文啊,咋地了?”

“她怎么突然说土司墓了?”

“我他妈上哪知道啊。”

“你可别胡来,未成年判的年头多。”

“滚滚滚,老子连个脏字都没说过,人家还是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奔向梦想中的大学。”

我吃惊地看着四驴子,不敢相信这句话是从四驴子的嘴里说出来的,他有如此的想法,着实让许某人佩服。

“这种大嘴大镜片的姑娘,经过大学的培养才能发挥出天性,我愿意等她长大......”

我对四驴子的钦佩只停留了半分钟,多一秒都没有。

四驴子和我一样会相面,我是从书本中学习的,能看一些天命,四驴子是从生活中实践的,他能通过女人的面相和装扮判断出其生理需求,可谓是独门秘技。

用四驴子的话说,孟彩娇是一个没有心机的姑娘,她说有土司墓,只是重庆妹娃特有的爽朗性格,随口一说。

我对土司墓没什么兴趣,或者说,土司墓对于我来说,诱惑力不大。

一是土司墓都是明清时期的,年代较近,陪葬品在市场上卖不上价。

二是土司墓特有的葬法,明清时期早就没有了厚葬之风,和先秦的墓根本没法比,而且土司墓更注重于外观。

土司墓外部多有石板浮雕,石祭台、石台阶、石华表、石鼓、石麒麟等等这些摆在明面上的东西,可能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和威严,大部分的土司墓外部都修的十分华丽。

而土司墓的内部却没啥东西,最多也就是一些金饰品和玉器,市场价值并不高。

说简单点,先秦的墓是破房子里精装修,里面的东西看着讨喜,而土司墓是新小区里的清水房,只有外观诱人。

如果想挖土司墓,我们还不如去甘孜的木雅地区,最起码那里的土司是西夏皇室后裔,能有点值钱的东西。

不过,那些地方我也不敢去,因为我怕被当地居民给正法了。

我们拿着画板和相机沿着乌江穿行,向当地人打听有古建筑的地方,走了十几个村子,依旧是毫无收获。

期间我们也尝试打听当地的传说故事,同样也没有收获。

明明是巴寡妇清起家的地方,可又好像巴寡妇清从未存在过似的。

周六一早,孟彩娇屁颠屁颠敲开我们的房门道:“走啊,上山。”

孟彩娇一身土族装,身后还背着一个竹篓,红色镶银的帽子搭配上黑色花纹边衣服,尤其是搭配上又宽又紧的花纹腰带,可比穿校服好看多了,十分养眼。

果然,人靠衣装马靠鞍,四驴子都看直了。

“走呀,去土司墓。”

别说去土司墓了,就是跟着她去爬山,我都愿意,看有活力的少女,可比上眼药水更滋补眼睛。

我们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跟着孟彩娇上了山。

开始还有上山的路,走了没几百米,面前只剩下竹林了。

竹林很密,几乎遮挡了全部的阳光,地上也有一层厚厚的落叶,踩在上面软软的。

山里的地形也很奇特,忽高忽低,坑洼不平,加上厚厚的落叶湿滑,我们每走一步都得倍加小心。

不夸张地说,就是钢铁侠来这爬山,那都得磕满头大包。

翻过两座山之后,孟彩娇带我们来到了一处半山坡,此地没有竹子,也没有树,石头拼接而成的地面很平整,石缝中有一些杂草。

“就是这了,那还有石人石马呢。”孟彩娇掐腰喘气道。

这是一种我没见过的墓葬形式,地面用石头围成了一个葫芦形,上下两个半圆呈台形错位,上面的台子是半圆形,应该是主墓,下面的台子是平的,有点像梯田,应该是祭祀台。

整个墓都是用条形石块砌筑,有些石块已经碎裂,有的上面还有龙、凤、麒麟、花草的浮雕图案。

再看石像,石像是一个站立的官员形象,高度一米七左右,头戴官帽,身穿大袖官袍,双手持板交于前腹,看材质像是红砂石。

石像生的官帽上的两翅堆叠在后脑,一般是上的时候才放下来。

两翅从展角发展而来的,宋太祖为了防止大臣在朝堂上交头接耳商量事,要求在帽子上加上一条横着的展角,后来逐步发展成了翅。

可以说石像生的年代很明显,一看就是明朝时期的,准确来说是嘉靖年间的,嘉靖七年之后才有这种仿古玄端的朝服。

(玄端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素色礼服。)

根据明朝的礼制,二品以上的官员墓才能放置石人,加上墓上的龙凤雕刻,除了土司,没人敢这么建墓。

石马穿戴马鞍,不过高度并不高,也就一米多,有点像是小矮马。

一个石人,一个石马,石马立在石人前面,我又看了看四周,没有其他石雕,不用多想,这个墓已经被盗过了。

(https://www.eexsvv.cc/164888/10431287/)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