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松一身白色制服,有些好笑的盯着石竹说。
“其实你可以去旁边借个称,我见有很多临时卖东西的,都是这样做的。”
“啊?”
石竹犹如五雷轰顶,瞠目结舌,眨巴着眼睛说,“还、还能借吗?我给忘了!”
说完,有些气恼的瞪了卫松一眼,“你咋不早说,让我少挣两块钱!”
“你还怪上我了,我才刚来好不好?”
卫松哭笑不得,“我来的时候,你已经卖最后一个了,没必要再借(称)了!”
石竹想想也对,但总觉得很吃亏,心里很沮丧。
“要是我弟在就好了,他脑瓜子聪明,肯定能想到!”
此时她已经忘了,自己是故意躲在角落里,怕被弟弟发现。
“其实你已经很不错了,很多农村女人还不会卖东西呢!”
卫松见她一副沮丧的样子,就随口夸了一句。
不过也是实话,这时做生意的本来就少,女人做生意的就更少。
而且大部分都是中年妇女和老太太,出来卖只鸡,卖几个鸡蛋,年轻的几乎很少见。
但凡有点能力,男人们自己就出来卖了,谁会舍得让自家大姑娘小媳妇出来抛头露面啊!
当然,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
用不了两年,就会有无数人蜂拥而至,那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中就包括很多大姑娘小媳妇。
不过眼下还是比较少的。
石竹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你就别强夸我了,我刚才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脑子一热,才想到那种馊主意,明天肯定不会了!”
一天少卖两块钱呢!
明天她无论如何都不这样了!
别人可以去借,她也可以!
“你明天还来?”
卫松颇为惊讶的望着她,见她脸蛋红彤彤的,带着几分气恼,还透着些不好意思的表情,居然是很美的,急忙扭过脸去。
“啊,我是说,你要经常来卖东西,不如自己定一杆秤,省得经常问人借!”
“自己定一杆吗?”
石竹怔住了。
这个问题她从来没有想过。
此刻,她扪心自问,自己会经常出来卖东西吗?
答案是肯定的。
她想挣钱!
不单是给弟弟随礼,还有以后,弟弟生孩子,做满月酒,都要随礼。
还有木蓝找婆家,自己当姐姐的要添嫁妆,这些都要钱!
而婆家一毛不拔,自己嫁过去两年,没有给过自己一分钱,还把自己的钱抢走了!
那种人家,根本不能指靠!
只能靠自己!
自己一个女人,挣工分肯定不行。
唯一的办法就是做生意!
只是一瞬间,石竹就想的透透的。
她要做生意,她要挣钱,要挣很多钱,让那家人后悔去吧!
于是她点点头,“好,我听你的,去定杆称!”
卫松笑了笑,指着东北角方向说,“我见过那边有个老头钉称,你可以去问问,我还有事,就不跟你说了。”
卫松走了以后,石竹立刻依照他的指引,去东北角找到那个定称的老头,一问价格吓一跳。
“啥?一杆秤要两块钱?我一天才卖三块钱,你居然敢要两块?”
一下子要掉她三分之二,石竹心疼的不行。
老头胖乎乎的,一脸和气生财的笑容,
“闺女,这你就不懂了吧?贵是贵了点,但是称是做生意必不可少的,定做一杆秤能用很多年,你一天挣三块,十天呢?一个月呢?甚至是一年呢?你算算挣多少钱?”
石竹掰着手指头,算不出来,就知道很多很多!
多的她都不敢想!
于是她脑子一热,脱口而出,“行,我现在就定!”
胖老头一副早知如此的表情,把几杆定好的称往她跟前推了推,微笑着说,“这有几根现成的,你看看哪个合适?”
石竹愣了愣,有些局促的说,“我、我不知道哪种合适,您给我介绍一下?”
“中 就给你介绍一下。”
胖老头指着一杆最大的称说,“这是三十公斤称,是专门卖重东西用的,像卖红薯,卖白菜,用这个比较合适。”
北方农村,春节前买菜都是成布袋的买,买回去储存起来,能吃很多天。
一是买的多了便宜,还有就是以前买东西不太方便。
出去赶一次集,或者去一趟乡里,尽量多买点。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很多年,直到后来超市逐渐兴起,才慢慢的改变。
不过每到春节,仍然会大肆采购。
石竹摇头,“这称太大了,用不上。”
“本来就不是给你用的。”
胖老头把称放下,换另一个称。
这个称和刚才那个大小差不多,但是钩子不一样,是两边带钩的,石竹惊讶的问:“这是干啥嘞?”
“这是卖肉的称,两边都能挂肉。”
胖老头拿起又放下,紧接着又拿起一个略小一些的说,“这是十五公斤的,还有十公斤的,你要是卖耳瓜参,瓜子这些,就要带秤盘的,要是卖别的,就不用秤盘。”
耳瓜参就是花生,花生的样子形似耳朵,因此当地才有这种叫法。
有人用落花生,其实是错误的。
首先读音不准确,也表达不出那种形象生动的魅力。
石竹不太懂,只好主动放下身段向胖老头请教,“我想我应该会卖一些蘑菇或者是黑木耳,您觉得我要哪种好?”
胖老头随手把带秤盘的递给她,“就用这种带秤盘的吧,那些东西也比较零散,不带秤盘你还得找东西装,麻烦!”
“行,就要带秤盘的。”
石竹掏出来两块钱,胖老头却笑呵呵的伸出两根手指头,“带秤盘的两块五!”
“你!”
石竹气鼓鼓的拿出两毛钱,“两块二,你卖不卖?不卖我走了!”
胖老头笑呵呵的接过钱,“你看你,急啥急,和气生财嘛!我又没说不卖!”
后来,石竹才知道,其实称最贵的是人工,因为费工夫,要好几天才能做成一杆秤,制作的材料并不值钱。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了。
当她咬着牙买了两个包子,一碗稀饭,凑合了一顿回到破窑洞,天已经黑了。
晚上黑咕隆咚的,石竹蜷缩在破窑洞里,身边放着一杆秤,心里却是满怀希望。
盼望着明天的太阳早些升起,她就可以再去镇上卖木耳了。
陈远志并不知道三姐沦落到住破窑洞的地步,他前世养成的习惯,比较爱干净,但是受条件限制,他这些天都是用漱口代替。
现在终于有机会进城,自然要买回去。
不但买,还要多买。
他身边的人,都要学会清早起来先刷牙,一天至少一次是必须的。
“小同志,牙刷怎么卖?”
陈远志走过去问。
卖百货的是个小姑娘,瓜子脸,大眼睛,两条长辫子,一条在前,一条在后,听到这话一挺胸,瞪着陈远志说:“谁说我小了?说不定你还没有我大呢!”
(https://www.eexsvv.cc/164463/36792888/)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