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谁说朕是暴君?朕要诛你九族 > 第二十三章 斩首示众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

通政司使李若星得知消息后,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颤抖着手,连忙赶往皇宫求见。

崇祯御书房。

李若星跪在通政司的地板上,神情委屈,冷汗直流。他的额头紧贴着冰冷的地面,身体微微颤抖。

“陛下,都是臣教子无方,请陛下降罪!”

崇祯看着案上的供词,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一声声沉闷的响动。

“此事关系重大,不是一般的打砸事件。”崇祯的声音低沉而冰冷,“朕看在你多年为官清廉的份上,饶你一命。但你这个官,是做不成了。”

李若星连连叩首,额头磕在地上发出“咚咚”的声响:“多谢陛下开恩。”

他心里清楚,这次的事件已经上升到了政治层面。银钞推广是朝廷大计,他儿子这一闹,等于是在打朝廷的脸。

儿子必死无疑,能保住自己和家族已是万幸。

崇祯挥了挥手,示意李若星退下。

京城的街头巷尾,一个消息如风般刮过,引起了无数人的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朝廷可能要废掉银钞购物令了!”一个身着青衫的中年男子压低声音,对着身旁的伙计说道。

伙计一脸惊讶,“真的假的?这可是天大的事啊!”

“千真万确,我表弟的堂哥就在六部当差。”中年男子一脸神秘,“他亲耳听到的消息。”

这个传言来得突然,却让无数人暗暗松了口气。原本排队兑换银钞的长龙,竟在短短两日内消失得无影无踪。街道上,行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

“我就说嘛,这银钞哪有银子来得实在。”

“可不是,谁知道这纸片子明天还值不值钱。”

“听说有人囤了一大堆银钞,这下可亏大了。”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个消息感到高兴。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铺子里,店主王老六愁眉苦脸地坐在柜台后。

“唉,这可如何是好?”他喃喃自语,“我刚把所有家当都换成了银钞,要是真废了,那可就全完了。”

就在民间议论纷纷之际,皇宫内的御书房里,气氛却是一片肃杀。

崇祯坐在龙椅上,手中捏着一份奏折,目光如炬。他的脸上阴晴不定,眉头紧锁,显然正在思考着什么重大问题。

突然怒喝一声,重重将奏折拍在案几上。

一旁侍立的太监吓得浑身一颤,不敢抬头。

银行的建立,本就如一根刺,扎在了无数既得利益者的心头。那些钱庄背后的富商巨贾,与朝中大臣盘根错节,岂会轻易放过这块肥肉?

一年来,银行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如今刚有起色,就遭遇这等挑衅。崇祯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他站起身来,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

“传旨,李启贤砸毁雅兰堂一案,即刻审理,从重发落!”崇祯的声音冰冷,不带丝毫感情。

太监连忙应声,“奴才遵旨。”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匆匆走进御书房,“陛下,户部尚书孙传庭求见。”

崇祯微微皱眉,“宣。”

不多时,孙传庭走进御书房,向崇祯行礼。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说。”

孙传庭深吸一口气,“陛下,民间已经开始流传朝廷要废除银钞的消息了。”

崇祯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可查明消息来源?”

孙传庭摇了摇头,“暂时还未查明,但这个消息传播得很快,已经影响到了银行的运转。”

崇祯沉默片刻,突然问道:“孙爱卿,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置?”

孙传庭略一思索,回答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稳定民心。不如先发布一道告示,澄清谣言,同时加大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

崇祯点了点头,“准。你亲自拟一道告示,朕要亲自过目。”

“臣遵旨。”

孙传庭退出御书房后,崇祯又陷入了沉思。他清楚,这场改革的阻力远比想象中要大。但他已经下定决心,绝不会轻易放弃。

两日后,大明日报的头版刊登了一则醒目的消息:通政司使李若星之子李启贤,因砸毁雅兰堂,判处斩首示众。

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在京城掀起轩然大波。

“天哪,李家可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啊,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听说李启贤平日里就是个纨绔子弟,这回可是踢到铁板了。”

“这分明是杀鸡儆猴啊,朝廷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农历二月二十三,阳光温和,微风轻拂,刑场上人头攒动。菜市口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有人甚至爬上了附近的房顶。

李启贤跪在木台上,双眼中满是悔恨。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时意气用事,竟会落得如此下场。

“我不该啊...我不该啊...”他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绝望。

刽子手手起刀落,一颗人头滚落在地。现场一片哗然,有人惊呼,有人叹息。

与他同行的表弟被判终身监禁,他父亲李若星更是被革职抄家。这一连串的惩处,让京城内的官员们都感到了一丝寒意。

“通政司使都说革就革,这回是动真格的了!”

“可不是嘛,这是在敲山震虎呢。”

一时间,京城内但凡有点身份的官员,都开始管束起自家子弟。

有个五品官的儿子,平日里最爱去勾栏听曲。这天刚要出门,就被他爹逮个正着。

“混账东西,还敢出去浪?给我滚回来!”那官员怒不可遏,一把揪住儿子的衣领。

“爹,您听我解释...”儿子还想狡辩。

“解释什么解释?你没看到李家的下场吗?”官员气得脸色铁青,“你要是再敢胡来,我就打断你的腿!”

那官员是又打又骂,直到儿子跪地求饶才罢休。

“爹,孩儿知错了...再也不敢了...”儿子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你可长点心吧,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敢胡来?”官员长叹一声,“以后给我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读书,别再出去惹是生非!”

随着李启贤一案的落幕,银行的运转渐渐恢复正常。但崇祯心里清楚,这不过是暂时的平静。

银钞的推广还局限在京城,反对的声音从未停息。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朝中大臣们也忙碌起来。

徐光启的案头堆满了文书,水泥厂的扩建、人员招募,事事都等着他拿主意。他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又拿起一份文件仔细阅读。

“陛下有旨,京城制造局所需工人,不得再用徭役形式征召。”徐光启捋着胡须,思索着该如何安排。

在这个时代,徭役可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修路、挖渠、抬轿子,老百姓都得白干。正因如此,但凡朝廷大兴土木,必然会引起民怨。

可崇祯偏不走寻常路。

(https://www.eexsvv.cc/164170/36792987/)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