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谁说朕是暴君?朕要诛你九族 > 第五十一章 沈棨新的安排

“东南有多少人把粮食运到北边,从边关长城脚下出发?”崇祯帝继续追问。

“这......”

“海上呢?从海路运粮到辽东的都有谁?”崇祯帝的声音愈发冰冷,“你和屠家可是亲家,说出来,朕饶你女儿性命。”

沈棨浑身一震,脑中飞快闪过无数念头。他知道,屠家的事情已经败露,就凭皇上那睚眦必报的脾气,绝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女儿嫁入屠家,必然受牵连。

“陛下明鉴,臣虽与屠家结亲,但并不知晓内情。”沈棨连连叩首,额头撞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不过臣可以作证,屠家确实在张家口向塞外贩粮。只求陛下开恩,饶我女儿一命,臣愿以死谢罪。”

崇祯帝缓步走回躺椅,坐下后手指轻叩扶手:“当初你可是把粮食悄悄卖给了建奴还是喀喇沁部?”

“是喀喇沁部......”

“不必多言。”崇祯帝挥了挥手,“起来吧。”

沈棨战战兢兢地站起身,却依旧低着头。

“朕保证会把你女儿接到帝都好好照顾,赐宅子,给银两,绝不会让她受半点苦。”崇祯帝淡淡道。

沈棨一愣,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朕不杀你。”崇祯帝继续说道,“但你也不能再留在大明。”

“全凭陛下安排。”沈棨如蒙大赦。

“去南越国。”崇祯帝目光如炬,“花几年时间,摸清那里的地形国情,暗中发展我们的人手。”

沈棨心中一震,没想到皇帝竟对南越有所图谋。

“那里自汉以来就是华夏之地,本朝也曾收复。”崇祯帝站起身,走到窗前,“朕要夺回来,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那里的良田。这片土地上的水稻能一年打三茬,朕要修建水泥大道,把那里变成大明的粮仓!”

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沈棨看着眼前的年轻帝王,心中震撼不已。

“陛下,臣愿效死力!只求陛下善待小女。”

“过些时日会有人安排你越狱。”崇祯帝转过身,“你要改名换姓,成为另一个人。在此之前,你可以去看看从顺天府到山海关正在修建的水泥路。只有亲眼所见,你才能真正明白朕的用意。”

沈棨再次跪下:“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崇祯帝负手而立,望着窗外的夜色:“你知道朕为什么要修这条路吗?”

沈棨不敢贸然回答。

“运粮。”崇祯帝轻声说道,“从南方运来的粮食,要经过千里跋涉才能到达北方。土路遇雨则泥泞难行,耽误时日不说,还会损耗大量粮食。但有了这条水泥路,运输速度能提高三倍,损耗也能降到最低。”

他转身看向沈棨:“朕要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不再有人因饥饿而死。这条路,就是开始。”

沈棨只觉脑子里轰隆一声巨响,他终于明白为何孙承宗、徐光启等人如此死心塌地地追随这位年轻的帝王。

“去准备吧。”崇祯帝挥了挥手,“三日后,会有人来找你。”

“臣告退。”

走出御书房,夜风吹来,沈棨才感觉浑身的冷汗在慢慢干涸。他回头望了一眼仍然亮着灯火的御书房,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从今以后,自己将成为这盛世大业中的一颗棋子。而那个年轻的帝王,正在用他那双手,一步步改变这个帝国的命运。

御书房内,崇祯帝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夜色。案上摊开的舆图上,一条从顺天府到山海关的红线格外醒目。这条路,将会改变大明的命运。

而在更远的地方,南越的沃野良田正等待着他的布局。为了让天下百姓能吃饱饭,为了让大明真正强大起来,他必须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计划。

沈棨在边境任职多年,虽为文官,却早已染上了几分军人的气息。他那双锐利的眼睛总是带着一丝审视,走路时脚步沉稳有力,与寻常文官那般拖泥带水大不相同。

“大人,犯人已经提审完毕。”一名狱卒快步走来,恭敬地低头禀报。

沈棨微微颔首,手指轻叩桌面:“那些口供可有什么特别之处?”

“回大人,都如实招了。只是...”狱卒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

“只是那些贪官污吏,似乎都与来家有些牵连。”

沈棨眼中闪过一丝寒芒,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果然如此。”

崇祯向来奉行“茅坑里的石头都是宝”的道理,这次倒也没让他失望。审讯的结果印证了他的猜测,这些贪官背后,确实有着更大的网络。

离开昭狱后,马车缓缓驶向皇宫方向。初春的京城城里,街道两旁的柳树刚抽出嫩芽,带着几分生机。

崇祯掀开车窗帘子,目光落在城门口的方向。远处传来阵阵喧嚣,一车车水泥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城内,工人们挥汗如雨地忙碌着。

“这些人干活倒是卖力。”崇祯望着窗外的景象,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许。

王承恩站在一旁,笑着解释道:“区区一个月一两银子的薪酬,在这乱世,已是难得的好差事了。更何况还有定时休息,工头也不打骂,谁不愿意卖力气呢?”

“报纸!最新的大明日报!”一个稚嫩的声音突然传来,“京城到大兴的水泥路修好啦!半个月后就能通车啦!”

崇祯眼前一亮,转头吩咐道:“王承恩,去买份报纸来。”

“是。”王承恩连忙跳下马车,很快就买来了一份崭新的报纸。

接过报纸,崇祯仔细阅读起来。纸上详细记载了水泥路的修建进度,以及这项工程给百姓带来的便利。京城水泥制造局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产量和供应速度都有了质的飞跃。

“陛下,”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道,“听说等大兴县的水泥路通了,粮价可能会降。现在街面上都在传这个消息。”

崇祯放下报纸:“现在粮价多少?”

“九文一斤。”

“民间怎么说?”

“都说会降到八文,还有人说,要是修更多水泥路,价格还能再降。”王承恩说着,又补充道:“百姓们都盼着能多修些水泥路呢。”

崇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运输方便了,商品流通快了,价格自然就降了。这个道理,连普通百姓都明白。”

马车继续向前行驶,街道两旁不时传来叫卖声和讨论声。百姓们的生活似乎比往日热闹了许多,街面上的气氛也更加活跃。

回到皇宫,崇祯立即召来礼部官员。大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

“传旨下去,”崇祯的声音沉稳有力,“让大明日报大力表彰李自成在湖广的政绩。那些被处死的贪官,也要把罪名写得清清楚楚,让天下人都看看,什么是赏罚分明!”

礼部官员连忙应声,但眼中闪过一丝犹豫:“陛下,李自成毕竟出身卑微...”

“出身卑微又如何?”崇祯打断道,“只要有真才实学,朕就用他!这才是我大明该有的气象!”

(https://www.eexsvv.cc/164170/36792959/)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