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爱你老妈,玄武门见 > 第60章 天意,还是在大周的

第60章

紫宸殿中落针可闻。

众人脸上神色各异,但无一例外的,是惊讶。

如杨再思,惊讶惶恐后,他迅速的垂下了头,面露沉思状。

如梅相,他瞪大了眼睛,苍老的面庞上出现了迟疑。

如武显儿,她震惊的同时,侧目悄然打量着女帝,又转着目光看向下首依次站立的武由敬与武安康。

女帝不开口,这种大事面前,自然无人敢妄言。

良久,约莫是过了快三十息,女帝声音虽迟疑,却隐有愤怒,甚至带着些质问,

“竖子安敢诈朕!?

若言不实,当伏斧钺。”

这时,武显儿才做了她该做的,做女帝的嘴替,问出那些‘如今不该从皇帝口中’说出来的愚蠢话来。

“边报固急,焉知非伪唐诈术?”

武显儿之问,也是紫宸殿中大臣们想问的。

三日破雁门关?

这已经超出他们对战事的理解。

信使也是一愣。

他没想到,朝堂上的大人们,竟然和他最初是一个反应。

“陛下明察!此报确为周土之急!”

能不急么。

他之所以能从雁门关一路疾驰来,靠得还是最初人家唐军放行、给良驹、干粮、给路线。

不然就算是驿站的弟兄再有经验,知道背着他疾驰,日夜兼程以此缩短时间,

他手中就算有鱼符,没这个命来大明宫送军情不说,更是跑不过来啊!

于是,在女帝的示意下,武显儿问,

“伪军何以克雁门关?”

信使摇了摇头答,

“臣不知。”

武显儿追问,

“伪军之众几何?”

信使一愣回答,

“臣不知。”

“伪军所用何奇械?”

信使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继续重复回答,

“臣不知。”

女帝被这一问三不知的问答触怒了。

拍案怒斥,

“放肆!”

“尔三问而不知,所传军情虚实何如?效忠周室耶?抑为逆贼耶?诈传军情,淆乱视听邪!

即刻械系诏狱,付酷吏鞫之!”

信使早就接受自己会被杖刑或者处斩的结局,报丧的多不讨喜,而军中的‘丧’……

他以为大人们会问他其他的细节,比如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具体你眼中发生了什么……

他怎么知道雁门关如何破的。

地动山摇,好似地龙翻身。

烈火燃烧,好似共工喷火。

大唐军队在雁门关外叫嚣了两天,将领不在意,弟兄们人心惶惶,既觉得大唐使者好像说得对,却又觉得哪里怪怪的。

有些兄弟投了唐,有些兄弟觉得为了自己的家人还是想要份军功……

雁门关乱的很,特派来的酷吏更是逮着人就杀。

谁知……第三日的子时一到……

变天了。

信使脑子晕乎乎的,他到现在都还有着当日在脑子中散不去的嗡嗡炸裂声。

他被抓去见了唐军的将领,就赶忙往长安送信了。

驿站的兄弟们说,他是雁门关的信使,只有他才能说清楚雁门关到底发生了什么,一知半解的也无所谓,只要描述出场面,一定能为朝堂大人们提供有用的消息。

可……下狱……酷吏……严刑审问……

这一刻,他忽然就想到了那带塞给他干粮、马匹不知道叫什么的大唐使者对他说的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听闻伪帝在大明宫紫宸殿中,设有多重悬挂帷幔,其铜制帐钩常为凤凰。

钩尖锋利且突出于墙面,若是有人不小心以咽喉触之,啧啧,怕是要即刻丧了性命。

信使此去传军情,一切小心为上啊。’

在女帝的呵斥声下,把守在外的士兵已然听令行动。

电光火石间,信使的身体先于脑子爆冲向了离他仅有十步、最近的帐钩。

信使卯足了劲儿前冲,脑子里走马灯的同时,对酷吏的恐惧,让他对生毫无留恋、甚至生怕自己触之后竟还能再清醒过来。

信使的血液喷溅,密集点状的血液洒在帐钩后方屏风、立柱上,本为明黄、淡紫的丝质帷幔上被身后色晕染渗透。

信使整个人半跪着,悬挂于嵌入木制梁架的帐矮钩上。

诸位紫袍大人猛地惊呼、后退,饶是在座各位都坏事做尽,都有些心有余悸。

这信使自己想死就罢了,若是方才想抱着他们去撞呢?

梅相依旧站在原地,没给那信使一个多余的眼神,只是屏住呼吸,拿袖中的帕子点着脸上的血渍。

年纪大了,这样的惊吓,他确实受不得。

可他到底还是见惯了大场面,到底还是能面不改色的。

只是此事蹊跷,也觉得骇人惶恐。

信使已死,真真假假说不清楚。

可若是真的……他是要考虑些什么了。

虽然说他在朝堂之中一直与李党争斗,并最后在做掉李老的局中出了些许力,可若是他对那位大唐皇子也有从龙之功呢?

只是搞不明白真假、虚实,他不能露出半点对女帝的不忠。

不然,偷鸡不成蚀把米,他本不一定会满盘皆输,也会被自己的屁股轻害死了。

站在正前方,将整个过程看的清清楚楚的武显儿,除去呼吸转得有些急促以外,她的脑子飞速的转着。

在紫宸殿里被押下去的人很多。

他们有的想要触柱,有的想要挣扎逃跑。

可这信使……自听闻‘酷吏’二字的瞬间,没有任何的犹豫就冲向了平时从未有人在意过、仅在女帝登基以后才被修葺雕刻出的帷幔挂钩。

通常,帷幔只自高处垂下,或垂金银、珍珠。

只有紫宸殿,因女帝要频繁与大臣近距离议政,而多增设了铜钩,从上中下分别固定这些特制的帷幔。

层层叠叠,既能使大臣瞧的见女帝的姿态表情,又充分展现了君臣、男女的距离感,方显示尊贵。

思考的同时,武显儿有条不紊的差遣着内侍、宫女速速扫洒地面、焚香祛味、搬走尸体……

而诸位大人,也为了彰显自己临危不乱的特性,自然站在原地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更甚,方才好似被打了脸的杨再思,还是先站出来,说道,

“臣窃观此信使,行迹诡谲,伏乞圣皇宥臣前罪,俾得执戟前驱,以战功涤瑕。”

按理来说,要不是这信使死的太过壮烈凄惨,女帝吩咐把信使押下去的下一句话,可就是把他也拖出去了。

他方才在紫宸殿说什么来着?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而现实是什么?

是,报——雁门关破!

开什么玩笑!

若非李老已死,杨再思绝对怀疑有人里应外合,想要通过内斗的方式,来瓦解武周势力的同时,把他处理掉。

毕竟他能有今日,没少踩着李家人的脊梁骨。

他必须率先出手,为自己谋取一条生路。

所以他说愿意戴罪立功,甚至以‘执戟’明示,他甚至愿意冒死去战场。

不过说是这么说,可实际上派遣文臣去战场,不过就是持节督战。

杨再思不会遭受任何的风险,反而向女帝彰显了他的忠心与坚毅,但这话说的确实漂亮也确实有了态度。

所以女帝看着杨再思,饶是绷着脸,也没有说本酝酿好了的‘拖出去砍了’,反而是给了他一次解释的机会,问,

“卿其陈之,罪安在而待朕宥?才奚恃以取信于朕?”

杨再思自然想好了狡辩之语。

可武显儿却极其罕见的打断了女帝与朝臣的对话,对着女帝请示道,

“臣谨奏圣皇。

伏望圣皇敕杨侍中会诸僚,集议雁门疑牒并伪唐之衅。

苟析理明验,则许以功赎,其或辞穷诈露,请付西市显戮。”

在武显儿看来,如今再添杀戮,或是再在这里推诿责任、粉饰太平,属实是不明智之举。

杨再思为了讨好女帝,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而若是这样的宠臣死了,那朝中必然要人心惶惶一段。

雁门关破,朝廷宠臣惨死……如何安定人心与军心,甚至本就蠢蠢欲动的世家?

她们武家,就以女帝、她爹武由敬为嫡系,武氏最亲的就四人。

可女帝没有抉择好如何安置自己的皇位,至少目前来看,他们一家不是女帝的选择,她甚至动过过继一个旁支的武氏女为自己的亲生女,都没有考虑过他们一家。

察觉到了女帝想法的武由敬想要取而代之、将皇位与社稷江山交到愚昧的武安康手中。

而她……不甘做棋子。

她自懂事起便作女帝侍从,看着女帝从皇后到皇太后、再到皇帝,一步一步,如今已经十四年。

瞧着自己从端茶送水,到拟草奏折,到跟随女帝批阅大小朝中事,到自成一党派……

她的野心一滴一滴的被权力浇灌,早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武安康愚昧,若是武由敬公开表示要争夺皇位,武安康那个蠢货告发亲爹‘大义灭亲’的事情都做得出,还谈继承?(原著中的武安康怒斥武由敬造反是不忠诚,认为女帝是正统,不帮亲爹,放弃自己手中的兵权)

武安康的脑子,武显儿琢磨不明白。

她虽然与大哥虚与委蛇保持着虚假的兄妹关系,但那也不过是因为……武由敬希望自己能够借着权力帮衬辅佐武安康,以平日后江山社稷,她碍于孝道礼法等级斗不过自己的爹罢了。

她恨武由敬,为什么不考虑早早就已经在朝中崭露头角的自己。

她哪里比武安康差了。

为什么不拥护她登基?

女帝之后再一位女帝登基,此乃武家开明之举,多么好的名声。

多少门阀会待价而沽,此举会他们自己家嫡女的价值水涨船高了,不再仅是联姻可用,而是可送入朝中为己所用。

且若是她武显儿继承皇位,有了子嗣,不照样是他们武家血脉,承武氏的法统。

这些愤恨,武显儿没日没夜的闲下来时都会在想。

武家四个嫡系,分四方东西南北独立的派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

所以……武显儿早就开始想,若女帝根本没有此意、若是武由敬也没有传位给她的意愿,她该怎么得到这仅半步之遥的皇位。

但她对皇位绰手可得的前提是,这天下得是武家的。

都这个时候了,女帝竟然还在迁怒,还要再动摇社稷。

姑姑!

您真的是老了!

天下之主,能者居之,您可往,我何不可往?

若雁门关一事为真,她们岂不是要一而再的错失关键时机?

武显儿不懂战事,但她懂想要坐上皇位的人,若是挑起战争以后会想什么。

如若她是那个本瞧着懦弱没出息,实际上竟然能在草原上自立为大唐皇帝的皇子……

那她敢公然发布到中原并借着商贾、死士大肆传播的《论闪电战》一定是真的,

三日破雁门关也一定是真的,

信使所言句句是真的,甚至信使的死……也应该是故意而为之的。

先以《论闪电战》扰乱视听,其中信息半真半假,就是为了让人嗤笑、轻视,以武周的傲慢大义完成自己的布局。

惊蛰之日,计谋成,于是通过类比里应外合或更深奥的奇兵战术,取得骇人的成果,使武周不敢轻举妄动。

三日破雁门关……谁敢信啊!谁不觉得是妄言!

当武周聚集所有谋士之略,在揣摩敌方到底要做什么、到底是真是假、甚至引起内讧的时候……

做局的皇子,一定会抓住这宝贵的时间差,趁着关将群龙无首、不知该做何事好的时候,拿下至关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以此奠定兵变的必胜之局。

可是没有人教过武显儿兵策。

女帝自己都不甚精通,更何谈让武显儿偷师。

武显儿只知雁门关乃天下第一关,是防朔丹蛮夷至关重要的地方,也是朔丹屡次偷袭之地。

除此之外……吐蕃地处偏远……

再……

她不懂,但是朝中一定有人懂。

不能再耽误时间了。

惊蛰三日破雁门关,那大唐皇子言出法随、说到做到,如今可已经是惊蛰之后第六日了!

算算从雁门关最快驶入长安的距离,这皇子怕不是以‘子时’定的‘三日破关’,如此偷了一日的时间。

实际上说什么三日破关,根本就是不足两日,何其恐怖!

所以武显儿递了梯子给杨再思,寄希望于朝中有哪些大臣,能揣摩得明白,这心机如此恐怖的皇子到底做了什么!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这无异议的推诿上。

武显儿本来是不急的。

可威胁到了她这辈子的目标皇位以后,她是比女帝还要为这片中原大地究竟花落谁家而忧心。

她甚至想想知道,若大势已去,她是否还有机会结党南下,自立后周……

武显儿想的有些多,但她毕竟没说出口。

而杨再思不蠢,他虽然不知道武显儿为何要拉自己一把,但明显此时能大臣们商讨兵策,其结果是一定会好于巧舌如簧的狡辩的。

毕竟……

他心态也有点崩。

三日破雁门关。

怎么就在他负责高谈阔论的今日。

而且瞧着信使的模样,恐怕是局中人,但传递的消息却不会作假,信使没有长那份奸诈脑子的面相。

只是若《论闪电战》句句属实,他们的破局指点在哪?

杨再思有些思路。

放弃北方,死守太原,只因太原失守,长安必患。

若太原因失去了天时,无法固守……

那无论他们大周在这条渭水战线上支撑多久,都只是负隅顽抗、徒增损耗,不如保存实力南迁,图谋来日北伐。

武周一日不亡,大唐一日不得安宁。。

此消彼长、世家门阀与两朝拉锯,破釜沉舟才进得了中原的皇子,不一定耗得过他们。

只要控制得住江南道,这一富庶鱼米之乡的粮仓……

天意,还是在大周的。

(https://www.eexsvv.cc/164037/9746918/)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