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李老死回来的是一具尸体。
死相凄惨,满目疮痍,但却不妨碍仵作辨认,其骨龄、样貌特征等等经过多重验证,就连手上练字生出的老茧都如出一辙,谁看都斩钉截铁的说,这就是李老本人。
生性多疑的武由敬、梅相乃至多位归附李党有头有脸的官员,纷纷以各种由头开棺验尸,都是不相信李老竟然会死。
可,他们满心抱负的进去,一脸怅然的出来。
做局者狂喜,心系李唐心怀抱负与忠贞的老臣旧将垂泪。
若要汇报整件事情,还要溯源到今年春日。
春日雪灾后,女帝自然要问责。
朝廷早有预备,却还是造成了如此之大的伤亡,甚至关中的米粮、薪炭到最后都没有落实到民间。
到底是谁的责任,朝堂中的诸位大臣,使出浑身解数,其能力若是放到当今,国足指定能成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
嘴仗打了一个月,胜负未定,河北道贝州闹了水患农田尽毁。
起初朝廷拨付十万石粮赈灾,可灾情没有分毫好转,灾民饿殍遍野,聚众围堵州衙。
女帝收到了密报,密报上说,是因为贝州刺史勾结豪强侵吞赈灾粮款,这才引发民变。
那自然需要派人去镇压管理。
谁去,是个问题。
这看似是个好活儿,其实不然。
郑元昌是依附酷吏历俊的,而历俊是女帝的宠臣。
一州的百姓,李唐势力的心腹大患,女帝心中自有权衡。
于是这钦差的名头,落在了李老头上。
贝州地处运河要冲,经济与军事重镇,处理好了李老势必要继续得罪人,而处理不好……那可就不是她女帝容不下人。
如今已经培养出自己班底的女帝,处理起李唐的人,再也不需要莫须有的狂砍了。
不过不急,这些往事,也会逐渐消失在史书当中。
……
持节出使朔丹的历俊,刚刚出了长安城,就在路上收到了信。
他当机立断,弃车保帅、揣摩着女帝的心思,给贝州刺史郑元昌制造了一个‘勾结宗室谋反’的罪名。
贝州刺史郑元昌勾结豪绅给他洗干净的白银到了手里,女帝瞧着碍眼的李老有了归宿,他再次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与势力,说此计乃一石三鸟都不为过。
李老这边行动标准的像是个程序,如同所有人意料的那样,事情逐步发展的。
钦差到了地方,赈灾第一步,一定是开仓放粮,公开承诺严惩贪腐,以此来暂时平息民愤。
同时‘暗度陈仓’的开始查罪证。
总会有些心怀正义的基层人。
只是他们、家人、亲友都通常不会有好下场。
就比如说,这桩案子中,最无辜的小人物,贝州司马,郑元昌副手,崔涣。
崔涣冒死向李老递交了郑元昌的账册,揭露其截留粮款、贿赂酷吏的卑劣行径。
可有些时候,证据又能做什么。
证据确凿,真凶却依旧逍遥法外的事情还少吗?
没证据仅凭借一手莫须有,就被判刑、毁掉终生的人,他无独有偶、数不胜数。
背后有靠山,四舍五入等于他靠着女帝的郑元昌丝毫不慌。
他借此制造舆情,煽动已经因为饥饿、家破人亡而陷入狂乱状的灾民,是李唐与豪绅勾结意图谋反,是李老害了贝州百姓,如今还要冤枉我这个贝州刺史。
同时酷吏党羽开始行动,纷纷赴贝州施压。
水军带节奏,把不明真相的和沉默的声音都盖过,把能说话的源头解决掉,如今网络上的这种手段都是老祖宗严选。
灾民只想要一口饭吃一个公道,他们不关心谁对谁错,他们只想讨公道、见到狗官的血。
可有剧本的,又岂止是对方?
李老敢来,就必然是做好了能让自己全须全尾回到长安的准备。
他将被酷吏折磨的普通人救出来,使他们的家人、他们本人在乡里乡亲面前字字珠玑的说出的他们的亲身遭遇。
这一刻,真诚与事实是最大的必杀技。
酷吏的手段,不是人能想象的。
像电视剧中演的,只拿鞭子抽两下,血淋淋的就是酷吏了?
呵。
若酷吏都是这般手段,那可真是佛祖保佑了。
单说他们自己研发的拿手绝活。
行刑者,拿铁刷剥皮剜肉,如排梳一样尖利的铁刺,一下一下的梳在皮肉上,数根铁针在血肉中搅动、下滑……是惨绝人寰这四个字可是能概括的吗?
绝对不能囊括分毫。
这一次愚民们终于认清了真相。
他们又一次的包围了州衙,要求着处决郑元昌。
李老自然借势,当众斩郑元昌以平民愤。
如此贝州暂时稳定,没了歹人搅和浑水,不过一月的时间,已然恢复正常。
只是。
为何一月就恢复了正常,先前如疯狗一般死缠烂打的酷吏团体为何忽然销声匿迹,这一切李老都没有深究。
他回到长安,将郑元昌的罪证直呈女帝,并解释自己为何先斩后奏,一切只因为赈灾与处置如今动荡的世道必须应以‘稳定民心为国之本’。
这话女帝自然不爱听。
而且,在女帝看来,这场酷吏集团与李老之间的博弈,明显是因为李老以鸡毛当令箭来排除异己的成果。
女帝以贝州赈灾处理不当为由,罢了他礼部尚书一职。
这当中梅相没少出力,酷吏折损一员大将与银仓,李老损了官职,这两者皆低了他梅党一等,这也太棒了。
而且女帝这迁怒的姿态,也给酷吏集团与梅党透露出了一个信号。
她要彻底掘了李唐的根,李老这个老东西可以不用留了。
朝堂,就是这么一回事,信号这种东西,要自己品。
品对了自然好处大大飞黄腾达,品错了一捧黄土,下辈子再接再厉。
果然是天要亡李唐,机会很快就在半月后被他们等来了。
水患又来了。(《论闪电战》的章节中提到过,武则天大兴土木,建造自己的宫殿、佛寺、功德庙堂等等,而疏忽对水渠的管理,所以才会闹干旱。其中没提水坝上的具体问题,只是不修缮、拨款治理,堤坝溃决是必然现象,不是瞎说。本来古代黄河一带,一直都是治理难点。)
夏季黄河进入汛期,恰逢暴雨,堤坝溃决,灾民流离失所。
这刚治理好的水患,怎么又出问题了。
李老自然是要被拎出来问责的。
夏季为农事关键期,水灾淹没农田,若赈灾不力将导致秋粮绝收,这便威胁了朝廷粮税的根基。
女帝问责李老。
李老对实际情况心知肚明。
是酷吏集团,派人连夜、多次的、明目张胆的毁了贝州一带的堤坝。
得知了此事的李老心想,若是他们得了唯儿那掌控火药的技术,这帮混账恐不是还要彻底把堤坝给炸了才好。
李老没有说其他的,也没把实情吐露出来,只说惶恐,愿意戴罪立功。
女帝自然应允,彰显她的大度与宽容。
毕竟李老距离作茧自缚,只差这次从贝州回来了。
贝州能在她规定的期限内治理好吗?
绝无可能。
便是这样,刚回长安,没待多久的李老又一次出发去贝州了。
只是不曾想,去是坐马车里去了,回来是躺在棺材里回来的。
贝州灾民愤恨李老贪墨,欺骗他们,将罪责扣给了郑元昌,贪墨了本该用于赈灾、治理水患的银两。
于是,几位有志之士,当即持刀、持剑,于官道上杀了李老,以祭他们死去亲人的在天之灵。
“这还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众卿在朝为官,需谨记为人臣子的本分啊。”
女帝这话说的唏嘘。
她这个年岁,除非太过兴奋,也很难露出真实情感了。
她宫斗了一辈子,又演了一辈子,能削发为尼后还成为大唐皇后,她的心机不浅。
只是政治……
她学的太少,又总以后宫规则揣摩。
她伏低做小太久了,如今上头终于无人压得住她了,她怎可能愿意受制于朝臣,做所谓听劝的皇帝?
她的野心匹配不了能力,如此才成为了天下大乱的根。
她一贯模仿着自己认知中李世民与李乾治那虚伪的冷静模样,回忆着他们的大手一挥意气风发、说一不二。
她模仿得很到位……可如今……
李唐完了,彻底完了,哈哈哈哈哈,若非是在朝堂之上,她是真要狂笑了。
她赢了啊!
一介女流之身,站在了世界的至高点,成为了天朝上国、万邦之主!
敢问世间还能有谁与她相比?
这样翻涌的情绪下,梅相与武由敬还是从她的口中,听出了愉悦与满意。
他们垂着头、恭敬着,也压抑着心里的愉悦。
女帝的态度便意味着,李老的死盖棺定论了。
谁做的、到底是不是灾民,这都已经不重要了。
只是朝廷命官死得如此不体面,女帝自然要彻查,这样才符合制度。
同时,这也是昭告天下。
李唐贪婪无道,惹了民愤,被天收了。
于是女帝发话道,
“到底是我朝廷命官,是我大周的栋梁,怎能被暴民当街杀害?
如此,可是还有王法吗!
朕敕刑部严鞫此案,昭布实情,务正戕害李老之元凶,以儆凶顽!”
……
李老死的消息,被刑部昭告天下。
其细节被张贴在了告示上,自长安、一步步的往外传递,尤其到了贝州,百姓更是欢呼雀跃,高呼着“狗官好死,老天有眼,女帝英明!”。
消息传回长安,女帝大悦,赐了贝州‘良民之乡’的称号。
可实际上,这所谓的‘百姓’它真的是‘百姓’吗?
不见得。
顾安(原著女主,原名‘顾清’后因为要复仇改名‘顾安’,怕你们忘了)
与其小队成员在看到了刑部张贴的告示后,也都非常的震惊。
原本她们无法撼动的大山,就这样死掉了?
女帝英明,将这坏人的死法昭告天下,当真是畅快。
就是照她们想的,哪里还要惩处这几个为民除害的灾民,他们不也是被逼到绝路毫无办法了吗?
抒发完心中的见解,几人也陷入了沉思和感慨。
这一场雪带走了太多故人。
如与顾安亦敌亦友的袁绍成。
两人目的不同,但要做的事情大同小异,是可以联手的好同伴。
顾安想要把大人物拉下来,想要为御史案惨遭灭门的徐清一家人复仇、想要祭奠死在御史案中和被那些大人物糟蹋的女性。
袁绍成想要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想要做宰相,想要造福自己的家人、同乡、想让邙沟人站起来。
他们两人相识,是互相陷害,后来他们要处理掉的大人物相同便也互有交集,在琅阳郡王一案中彻底交心成为了朋友。
只是这朋友没做多久,雪灾带走了邙沟人,也同时带走了意气风发的袁绍成。
琅阳郡王一案背后做局的人,他们怀疑李老。
按理说,李老怎么会拿李宗旭的性命做局?
可李唐坏事做绝,更是将天下搅和成了乱世,他们为了钱财、为了权力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御史案与李党脱不开干系,李兆惊惧交加哭死在李宗旭棺前是他命好,而李老被暴民捅死是老天有眼、他死有余辜。
(ps:前文解释过,御史案是武由敬嫁祸给李党,实际上御史案中的银趴案和李党没关系,是李宗旭的个人xp,包庇、帮助他的是海宜平和武由敬)
只是再深究,为何琅阳郡王李宗旭会知晓他们的计划,做出了局中局。
而李老也为何会在局中局中再做一局,来彻底反将一军,灭了李宗旭销毁罪证呢?
其中告密的人……顾安已经有了怀疑的对象。
不,是确信的对象——海宜平。
海宜平是梅党一员大将,自诩清流,同时又是御史案枉死的徐清好友,早就在顾安的怀疑名单中。
海宜平对李宗旭选中女子吼,会在其手腕上烙下的印字十分熟悉,甚至还用他女儿的画作来试探过顾安。
所以若是有一人,能使早就被她蛊惑,只等着一步步去死的李宗旭做局,那必然是海宜平。
琅阳郡王李宗旭死,因为前头军饷白银案和海宜平做过交易的袁绍成死,如今知晓一些背后因果的李党魁首李老又死了……
桩桩好事均是海宜平与其背后的梅党受益。
所以顾安断定,御史案的背后作局者,是梅相。
要向梅相复仇,并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可要见梅相却不难。
像以前一样就好。
他们这些大人物,对自己这位女帝亲封的心医,都很好奇。
只要能够接近梅相,顾安便能看见他的梦境、看到他心中的破绽,如此自然不愁找不到破局之法。
(https://www.eexsvv.cc/164037/10040535/)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