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人才发现
北大经济系毕业生哪怕在以后也是牛人,何况眼下这个都没有多少大学生的时代。
如此背景无论去哪一方,毫无疑问都会是座上宾。
“刘兄为何不加入刘相或者杨林一方,成为幕僚?“
实际上四川各大军阀都意识到光凭一群武夫,自己恐怕无法独占四川,于是将目光盯上了大学生。
刘相刘辉等人专门派人前往首都网罗人才,两人都得到了几名大学生充实在各自的财政部门。
至于杨林这边,就杨汉兴自己目前了解的来看,各大机构内几乎都充斥着武夫。
这恐怕也是杨林哪怕有着盐税支持,财政也一直无法好转的原因之一。
刘海琛喝了口酒,“刘家祖训如此,父亲去世前还嘱托我一定要遵守刘家家规——不得做官。“
这条家规如果是和平年代还好,若是战乱年代,空有财富恐怕不是好事。
对此杨汉兴深信不疑,他相信刘海琛很快便能认识到这点,尤其是在四川。
干了手上这杯露酒,杨汉兴起身付账,临行前特意对刘海琛说道:“有钱无势,是无法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生存的。如果你改变了主意,可以来杨府来找我,报我杨汉兴的名字。“
听到这,刘海琛哪还不知道眼前的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年轻人是谁。
还没等刘海琛回过神来,外面的吵闹声就传了过来。
见状,刘海琛向小二询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透过小二,刘海琛知道了缘由,原来是一个喝醉了不但不给钱,还让他们交保护费的巡警。
实际上这个年代的巡警并不是一个多么光鲜的职业,许多百姓都称这帮人为臭脚巡的。
盖因这些人除了欺负一下平头老百姓,其他的事是一概不做。
见小二旁边跟着一个衣着光鲜亮丽的年轻人,这名巡警便指着刘海琛骂道:“我告诉你们,我和你家的酒是给你们家面子,识相的赶紧拿十个大洋孝敬我们,不然你们这店别想开下去!“
实际上这名巡警不过是装醉而已,身旁跟着的几名巡警假意拉着,根本没有丝毫动静。
有背景的商家他们不敢去,没有背景的小商铺他们便直接上门讨要,若是有些钱财的则是装醉大闹,加上他们要的也不多,因此大多数商人都会息事宁人。
不过这名小二看不下去了,他本来就是被刘家抚养长大,见自家东家被一个臭角巡这样说,忍不住小声骂道:“呸!洋人在城里横行霸道不见他们管管,只会拿我们平民百姓开刀。“
这句话仿佛戳中了这名巡警的痛点一般,加上确实喝了不少的酒。
当即将手里的酒杯一摔,撸起袖子就要朝小二走去,“打不了洋人,我还打不了你吗?“
见局势要恶化下去,杨汉兴起身,对着巡警们的方向怒斥,“你们想要干什么?”
当了这么多年巡警,这帮人自然知道哪些人能惹,哪些人不能惹。
杨汉兴一行人光是看这不一般的穿着,巡警们就知道来头不小。
刚才还有点微醺的巡警顿时一激灵,酒都醒了一半,“几位军爷,是我们该死,一不小心喝多了,打扰了几位的雅兴。”
“我们该死,我们该死,我们马上离开。”
这帮巡警一边鞠着躬,一边逃离酒铺。
临行前杨汉兴拍了拍刘海琛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我的话刘兄还是好好想想。”
离开酒铺后,杨汉兴便与护卫们返回杨府
来到大堂内,便见杨森与一男子在讨论着什么,貌似是经费上的问题。
杨森见杨汉兴进来,便介绍道:“汉兴,这位是卢思卢馆长,现正担任成都民众通俗教育馆馆长。”
听到这个名字,杨汉兴还有些熟悉,“这不是未来民生公司的老板,川江船王嘛。”
对于船运,杨汉兴也有自己的打算,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对方现在担任着馆长,但也不影响给对方留个印象。
“我刚才在门口,听到卢馆长与父亲貌似在经费上有些问题?”
卢思顺势大倒苦水,“少帅有所不知,馆里已经有两个月没有正常发薪水了,如今馆内各项器材都十分缺少。”
“我每次汇报,上面的人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若非如此我也不会来烦督军。”
通过卢思的描述,杨汉兴这才弄懂了这通俗教育馆为何烧钱。
成都通俗教育馆内不光有图书馆,还有博物馆、音乐厅以及体育场等等,活动十分丰富,而且免费向民众开放。
起初,在杨林喊出建设新四川口号时,对此事大力支持。
但眼下财政紧张,教育馆的经费一直没有到位,卢思只得削减开支,自己每月薪水比大头兵也高不了多少,下面的人就更不说了。
目前制盐厂每月能给杨汉兴带来25万大洋的收入,其中10万用于补贴14师的开支,剩下的则是用于运转弹药厂和制盐厂后续设备的建设,杨汉兴手上大概还有120万大洋。
“卢馆长,目前教育馆每月还有多少缺口?”
“不多,每月只需要五千大洋即可。”
搞了半天就五千大洋,杨汉兴还以为缺口很大,“我每月安排人交给卢馆长五千大洋,就算是我个人对教育事业的赞助了。”
见教育馆缺的经费有着落了,卢思向杨汉兴拜谢道:“我代教育馆上下和成都老百姓感谢少帅的慷慨捐赠,我也就不打扰少帅父子。”
待卢思离开后,杨汉兴听到旁边蹦了句,“你倒是大气,五千大洋说给出去就给出去了。”
“父亲手握成都、泸州的军政大权,又有造币厂,盐税,每年千万的款子怎么连五千都出不起了?”
“说起造币厂老子就烦,人人都说造币厂挣钱,这半年来钱没挣到,每个月还让老子投上十来万大洋进去。”
“正好你回来了,王家那女娃可以晚点见见,你明天就去造币厂瞧瞧,这帮人到底在怎么生产。”
都说造币厂是挣钱机器,杨林半年以来不断投钱,从重庆每月购买500吨的铜料,在铸币厂铸造铜元,反而让造币厂一直处在亏损之中。
(https://www.eexsvv.cc/159217/12347284/)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