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孙儿雄英请皇奶奶登基 > 第144章 负心皆是读书人

闻言,小二却笑道,“这你们就有所不知了,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的考题在个人的手里或许不能泄露,但若是下发到各地去,那考题早就漏成筛子了。”

朱雄英笑了,“我记得恩科宣布的时候,朝廷已经下旨,泄露考题者,夷三族,不怕死吗?”

朱雄英是真不明白,自己做了那么多准备,不仅糊名,就连阅卷官都从外地调换,防到这个地步,还能出现这种情况?

听到这话,小二面露古怪的看向朱雄英,“你们二位不是来找代写或替手的?”

朱雄英反问,“谁跟你说我们是来干这个的了?”

“那你们坐这个位置干嘛。”

小二一脸无语,敢情是个不懂规矩的。

李善长询问道,“这个位置有什么讲究吗?”

“你们看看这桌子和其他桌子有何不同吗?”小二指了指桌上的图案道。

李善长起身仔细看了看,“就这张桌子有图案,好像是蟾宫折桂。”

小二点点头,“对啊,蟾宫折桂,你不想着蟾宫折桂,你往这坐干啥?四周不是有挺多空地的吗?”

“小兄弟,这回是没赶上,科考还有下回嘛,我来打听打听行情,这个替考是什么价,代写又是什么价?”李善长摸出一锭银子,塞给了店小二。

小二掂量了一波,才笑眯眯的道,“客官有所不知,替考风险大啊,得五千两银子,若是暴露,这就是顶罪的买命钱,若是代笔,五百至三千两银子不等,主要是看你的文章想不想名列前茅。”

李善长又压低声音,“就在这光明正大做生意,不怕被查吗?”

“查?做这生意的,怎么可能怕查?实话告诉你,我们背后通着省委,通着朝廷呢。”小二笑了笑,颇有些得意。

没有些实力,哪个敢做这行?

朱雄英沉着脸,“不怕有人举报吗?”

“举报?你也得有证据啊,更何况,上头有人,举报也没用啊。”小二回答道。

某人:我要举报有人作弊!

官员:堂下何人状告本官呐?

“小二,上茶!”这时候,不远处桌上传来一声高喊。

“来咯。”小二应声赶忙过去。

朱雄英靠在椅子上,“好啊,李相国,中书省就是这么统领百官的?”

李善长咽了咽口水,“殿下,臣保证,跟淮西没关系!臣早已上上下下打好招呼,科考的钱不贪,不能耽误国家选才,赈灾的钱不贪,不能耽误国家安民,军饷、抚恤的钱不贪,不能让兄弟流血又流泪,都有底线!绝对跟臣没有关系。”

李善长又不傻,政治嗅觉是很敏感的。

朱雄英沉着脸,“还好不是打压学子,顶多是往里面塞几颗老鼠屎,不到府考,皆不会有大问题,直隶省委班子什么情况,这次考题是谁保管的?”

“这次考题是兵部尚书汤和保管的,直隶的省委班子,常升是总督,原礼部左侍郎调任巡抚,原吏部左侍郎调任省委书记,原户部文书司主事调任省委副书记,原吏部考公司主事调任政法委书记。”

李善长如实回答道。

朱雄英微微一愣,“难怪啊,难怪说省委有人啊,看看这直隶的省委班子,都是好出身啊。”

“殿下,是叫停科考,把这些人停职审查吗?”李善长询问道。

有点摸不准朱雄英的意思。

朱雄英摆摆手,“不必,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传旨,府考、省考、国考,新增抽查凡中榜者,随机抽人、抽考试内容段落背诵,不能答出来或不能对答如流的,全部收监彻查!”

李善长闻言,忙道,“臣遵旨,不过这恐怕会让人有侥幸心理,正所谓除恶务尽。”

朱雄英摇摇头,“没办法办到,天下贪官那么多,再严的律法也不能阻止贪官的出现,因为人性的贪婪远超想象,不过这种人总有露出马脚的时候,也还好这些考试的都是下放村镇县去协理执政,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是,臣明白了,马上去办。”

李善长应声道。

朱雄英站了起来,“改革的浪潮并非风平浪静,暗礁潜藏在波光粼粼之下,随时可能给前行的船只带来灭顶之灾。

旧思想与新理念的碰撞、利益的纷争、未知的风险,如狂风骤雨般袭来,一些官员在激烈的竞争中摇摇欲坠。

很多人在改革的快速节奏中迷失方向,被时代的列车无情抛下,也有人如履薄冰的成功走到对岸。

所以说,既是风光无限,也是危险无限,想着初次恩科不完善,就想浑水摸鱼,他们这些人打错了算盘!

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孤可算是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封疆大吏,还不知足!真真是其心可诛。”

李善长听到这话,低声道,“殿下,这好像是你逼的。”

“孤逼的?”朱雄英一愣,啥意思?

李善长解释道,“他们失去了沿海利益,又在凑钱补齐盐税,口袋空空,只能想办法捞钱了啊。

至于所谓的文人风骨,几百年前就已经没有了,对他们而言,风骨才值几个钱?利益够大,才能铤而走险。

您想象,随便代笔或替考,一人就是几百上千两银子,那十人呢?百人呢?千人万人呢?又得是多大一笔钱?

而且新制度改革下,官位空出那么多,他们自然想安插自己人上去,科考的利益太大了,值得他们铤而走险。

治理天下,朝廷只是决策,要想施行,还是要靠下面的人,他们一旦把控制下面,也就扼住了朝廷命脉。

如此高的回报,他们铤而走险是正常的,毕竟他们这些人都是时代从商,算计这个,筹谋那个。”

朱雄英让他们损失这么多,他们肯定是要找补回来的。

朱雄英叹了口气,“宋国公在江南之地,还没杀得他们怕啊!既然秦淮河的水不够红,那就染红它吧。

科考,乃国之根本!国之基业!绝不容有失,孤也想知道,把秦淮河水染红,得要杀多少人才够。”

(https://www.eexsvv.cc/156126/11252493/)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