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楚鼎 > 第一百一十六章 热血已冷(二十二)

  华雄字子健,关西人氏,昔侍于凉州刺史董卓,拜骑都尉。后卓耀武东都,雄迁将军、都督,关东诸侯举义兵讨董,遂以雄持节镇虎牢关。
  雄有勇略,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为义兵先锋,败之,赖雄之大力也,再迁镇西将军。
  义兵迫急,车骑将军韩滔援引一军入关,与雄共事。雄初不见疑,而多蔑之,因太祖筹划,乃疑滔。
  夜置酒宴,延请滔及伏波将军张绣,阴布刀斧手以待。滔有机谋,自遣亲兵于外,宴中言笑自若,雄乃执刀斧手,滔亦号亲兵。
  操戈既起,关兵惶然,太祖遂结众引兵以进,青锋所指,莫不披靡。雄知势去,又明己之过失,悔之无及。持刀引军,死战于后,滔、绣皆得脱。
  雄为骑都尉关羽所斩,寿止三十六岁,时为初平元年春三月也。
  太祖曰:“华雄有信布之勇,奈何屈身事贼乎!”
  史氏评曰:“华雄世之虎将,有勇略,性急躁,太祖知其短而取之,孰不胜耶?恨哉其暴,惜哉其忠,谓亏大节而全小节欤?”
  ——李清《晋书。华雄传》
  众所周知,中国有两位武圣人,一位是关羽,另一位是岳飞。
  关羽被封为武圣是他死后的事了,其由人变神的过程也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固定,在官方和民间都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尤其是到了清朝,满族同胞认为和同族不同宗的金朝有继承关系,对抗击金人的岳飞自然不可能推崇备至,恰巧另一个关羽没有“民族英雄”的光环,关羽的忠义你可以说忠于刘备一人,也可以说忠于日薄西山的大汉王朝。总之,关羽对满族同胞来说不是敏感人物,有清一朝,共有十个皇帝给关羽加了尊号,在此之前为关公上“名片”的,两宋加起来也就六个皇帝。更有甚者,清雍正三年,朝廷颁令,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县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礼仪进行春秋两祀。从此,关羽成为国家祭祀的主神,达到了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的地位。
  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论文论武,都有一批杰出人物能和关羽不相上下。后世对关公的推崇,自然是因为他的忠义,“忠义千秋”几乎成了关羽的代名词,文评大家毛宗岗说三国有三绝: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羽。
  然而关羽这个人啊,虽然闪光点很多,也有不少缺点,毕竟人无完人。譬如陈寿评价的“刚而自矜”,说白了就是刚愎傲慢,着实不讨喜。
  自从输了一阵,关羽养好箭伤,天天想着斩杀张绣找回场子,杀不了张绣也得杀了华雄或者韩滔,不然这脸就彻底丢在地上捡不回来了。入了虎牢关,关羽也不和刘备打个招呼,青龙刀劈开一条路,直驱西凉溃兵,意在寻找关内的主将。
  可惜关羽到的时候韩滔和张绣已经收拢残兵往西门去了,算是扑空,幸好华雄跟疯子一样大呼小叫,见人就砍,才没让关二郁闷身亡。华雄也瞄上了关羽,绿帽子绿袍再加一把拉风的青龙偃月刀,辨识度高达百分之百,华都督心想:临死之前拉你垫背。关羽一眯丹凤眼,竖起卧蚕眉,心里默念春秋刀法的起手式,脸色愈发涨红。
  “鼠辈受死!”
  “红脸匹夫,看刀!”
  两人同时怒喝,如晴空绽雷,华雄刀法大开大阖,不留余地。狭路相逢勇者胜,关羽未曾想到华都督存了必死之心,被搞得手忙脚乱,好在顶级高手不仅手上功夫一流,心理素质照样过硬。挡住华雄的开门三板斧之后,关羽静心屏气,青龙刀先防守了一阵,瞅到破绽直取华雄腰眼。哪知华雄看也不看劈落的青龙刀,大刀一横,就往关羽的脖子上斜劈,两人兵器长度不相上下,出手时机也差不多,这要是劈实了,就是同归于尽的结局。
  关二才不会和他同归于尽呐!
  收刀防守,如是几次,奈何华雄不得,关羽的心再沉静也起了波澜。在完全抛却生死之后,华雄的实力凭空迈了一个台阶,问题是西凉军陷入绝境,身边的亲兵越打越少,更多的西凉兵选择了投降,也有一部分感奋于华雄的忠勇,至死不降,被杀红眼的关东军剁成肉酱。
  没了亲兵护卫,华雄不仅要应对关羽,还有时不时地冷枪冷箭。关羽刚愎,但这里多数不是他的兵马,他也命令不动,只能红着脸围殴华雄。
  人力有时尽,毕竟是血肉之躯,打到现在,华雄体力损耗严重,又一次和青龙偃月刀对砍,虎口发抖,支撑不住,大刀飞到天上。关羽沉了口气,青龙刀一转,就要结果了华雄,这时林宁堪堪赶到,哥们还想收服华雄,怎么说也是一员猛将:“云长且慢——”
  听是听到了,但不住手,青龙偃月刀划过一道弧线,等它落下的时候,血染刀锋。关羽微微喘口气,华雄的人口落于地上,他下马拾取,再翻身上马,用刀高高挑着,喝令最后的残兵投降。
  那些拼死抵抗的西凉兵见老大死了,均无战心,扔下武器任由关东军处置,也有极少数的死硬分子,最后被斩杀殆尽。
  华雄的无头尸身仍直挺挺坐在马上,屹立不倒。林宁长叹一声,心说行啊关老二,你不仅傲,这记仇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的。
  太史慈这才有机会近到林宁身边,下马拜倒:“参见主公!”
  林宁从来不放弃任何收买人心的机会,下马把住太史慈的胳膊,将人扶起,先是一阵嘘寒问暖,才问起洛阳的情况。据太史慈所说,接到秘密的飞鸽传书到他赶来虎牢关之前,王离和季布靠着散布谶语,兼一些不痛不痒地游击战,令洛阳上下暗流涌动,董卓已有西迁之意。虎牢陷落,是压倒董卓迁都长安的最后一根稻草,哪怕董卓不信谶图之说,关东军势大,他也不会吃眼前亏,迁都成了唯一的选择。
  林宁摸着硬硬的胡茬,点头道:“董卓没有信心坚守洛阳,看来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进入洛阳城见一些老朋友了。不过,为了防止董卓狗急跳墙,立刻传书给王离,令他不得迟疑,一旦董卓弃城,务必第一时间入城维持秩序,若董卓放火,则以救火为第一要务。此外,不可轻追,西凉军中有名将徐荣,此人深谋远虑,机变百出,我们那点骑兵,一旦折在里面,就等于损失了一批富有经验的老兵。”
  太史慈领命,下去安排了。
  这时已经快到了天明时分,袁绍等诸侯终于相信虎牢关已经掌握在联军手中的事实,纷纷带兵入城。顿时,关内熙熙攘攘,欢声笑语,袁绍找到曹操,了解了夺关的具体经过,又问林宁的去处。
  “太尉马不停蹄,人不解甲,往西赶去洛阳了。”
  “关内未留一兵一卒?”
  “正是。”
  袁绍惊讶,其他人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满心复杂,林宁不但是打进虎牢关,控制住局面后连俘虏都交给友军看押,然后全军出关,西进洛阳,说是“马不停蹄”一点也不为过。没错,林宁对虎牢关没有兴趣,他的根基在幽州,虎牢关就是一块飞地,就是控制了虎牢关又如何?四面皆敌,四战之地,还不够费心的,粮草还得经过不少人的地盘往这里运,有这工夫还不如吞并别的地盘,扩展势力。
  等拿下洛阳,再取虎牢关不迟。
  幽州军团不论步骑,令行禁止,不动如山,动则如风,行军速度在这个时代首屈一指。林宁也很会抓军心,既然带的是步兵,那就自己不骑马,和士兵一起步行,受到他的感染,沮授、田丰这样的文人也纷纷下马,军心士气并未因为一夜的战斗而低落。休息的时候,林宁所过之处欢呼不止,他很和蔼地招着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话说的不错,幽州兵虽然至今也无法达到近代军队的战斗力,但有林宁这个颇具魅力的精神领袖,仍然能与近代军队一战。
  平等,这点别想了,你把兵练得再好,给士兵灌输再多的平等观念,封建社会这个大熔炉也会很快把士兵心中所谓的“平等”火苗湮灭。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所以林宁给士兵洗脑固然频繁,也从不抱希望在他们退伍之后能影响到死。
  荣誉,友爱,团结,这些是林宁大力建设的,是保证幽州军团战斗力的基石。好在汉朝的军人地位还行,没有到宋明那样变态压制武将的地步,林宁剽窃后世的勋章制度和给予牺牲士兵覆盖军旗下葬的待遇,再加上各种洗脑,让士兵相信死后有一个美好的世界,他们的战死不是毫无意义,而是会让家人荣耀,死后能挺着胸膛面对祖宗。
  提高军饷,这是基石的基石,林宁从不讳言:再怎么说忠君爱国,你不让士兵吃饱饭,不让老百姓吃饱饭,你就是玉皇大帝、如来佛祖,照样弄死你没商量。
  民心即天心。

(https://www.eexsvv.cc/155402/14011847/)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