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当初范成明将并州城内的大德高僧都发往草原,表面上打着宣扬佛法的旗号,合着不是心血来潮,原来在这等着呢!
如今并州诸人见手持铁棍,腕缠佛珠,身披一袭洁白居士袍,看起来超凡脱俗的相娑罗,内心的恐惧竟比面对暴怒的范成达还要强烈几分。
谁说这家伙吃素的!
大吴向来讲究一个祸及家人,惠也及家人的传统。
相娑罗凭借卓越的俘虏管理才能和后方稳定方面的杰出表现,成功给家里几个待业的兄弟挣来了南衙编制。只等大军班师回长安,他们就可以收拾收拾准备入职了。
南衙收容的酒囊饭袋多了,但若能吸纳几位关键时刻能稳住后方的相家人,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人才,以前怎么能让他们冲锋陷阵、充当猛将呢!明明有他们有更大的用处。
吴越恨不得给南衙十二战卫,每一卫都配备一个。但尴尬的现实是——人不够分。
相娑罗虽然行九,但他着实没有九个在世的兄弟。
别说十二卫,连吴越心腹的几个卫都满足不了。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编制放在那里,但自家却无人能填补空缺。
不知远在长安的相家人,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笑还是哭!
就在大军即将走出山西地界的时候,身后传来一个重磅消息,将所有人吓得不轻。
白隽发布了他到任并州后,第一项影响民生的政令——禁酒一年。
所谓禁酒,并非禁止民间饮酒,而是禁止民间自此以后用粮食酿酒。
单纯的饮酒并不算违禁,但势必要影响市面上酒水的供应。
往常白隽的各项指令影响只局限于军中,现在眼看雍修远居心不良,索性撇开他,不披马甲直接上了。
毕竟雍修远只是并州刺史,而白隽的影响力将直接覆盖所有并州大营的防区。
当然,在发布政令时,白隽也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称担心民间以粮酿酒会影响军粮供应。
事实却是,军队便是当时酒水消费的最大群体之一。
在饿肚子和娱乐消遣之间,该如何抉择不消多说。
何况这事真正影响的,其实是广大的中小层群众。
有钱有势之人,可以买市面上的存量酒;要么关起门在自家庄园里酿酒,外人如何得知呢!
在段晓棠的影响下,右武卫的将士白日少有饮酒,但到了夜晚,将官们大多会小酌几杯,就连军士们也会想方设法通过火头营的关系,或者托外出的同袍带些酒水回来解乏。
众人这会看向以杜松为首的左骁卫将官,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与同情。
毕竟,他们要在并州戍守一至两年,谁知道白隽一刀砍在了他们的——称不上软肋,但终归让以后日子没那么舒心了。
作为北征的大功臣之一,拜大将军之后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杜松这次无论如何都要回长安一趟。
他将军队左骁卫的指挥权暂且交给孟章,孟章那点道行,在白隽面前压根不够看的。
作为客军的左骁卫,能相安无事便好。哪知道白隽第一刀砍在这么偏门的地方。
杜松相信,过不了两日,他就能收到孟章“求助”的信件。
白旻深知前因后果,但在众人面前,却只是轻描淡写道:“山西诸地为了应对北征,不仅各地的粮库为之一空,连一部分赋税都提前收缴了,这才勉强支撑起北征的粮草供应。”
“最近几年虽然风调雨顺,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父亲亦是为治下生民考虑,一时行乐虽好,但长长久久的实在日子更重要。”
说得大义凛然,实际上人人心知肚明,白家人早就不喝酒了。原先搜罗的各种美酒,除了宴会上用来撑场面的,其他的都送给亲朋好友。
所以,白隽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节粮禁酒主意,对他而言,压根没有“切肤之痛”。
说不定认为,大家和他一起不喝酒,才是最好的安排。
段晓棠看破不说破,哪知道转头杜松派遣自己的亲兵,火急火燎地前来寻她。
段晓棠绞尽脑汁,反复推敲,仍是一片茫然,完全猜不透杜松究竟有何等要事,需要和她私下交流。
等着杜松揭露“真相”那一刻,段晓棠眼珠子差点掉地上。
原来杜松是找段晓棠帮忙的,“插队”购买杏花村的酒水。
左骁卫在并州人生地不熟,抢酒大作战,定然比不过地头蛇。不如另辟蹊径,从长安购买杏花村的酒水带回并州,满足将士们的需求。
何况杜松个人也觉得,和醇厚香浓的地瓜烧相比,并州本地的酒水简直如同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
之所以要急于插队,则是因为杜松深知杏花村产品的紧俏程度,他此次回长安的时间有限,根本等不起那漫长的货期,只能从段晓棠这儿走后门。
段晓棠平日里素不介入经营的琐碎事务,对于杏花村有多少存货并不清楚。
面对左骁卫突如其来的迫切需求,段晓棠虽心存顾虑,但念及双方交情,答应写信向远在长安的祝明月提及此事,恳请她设法调度,尽快满足左骁卫的所需。
祝明月人在长安坐,订单却从外地纷至沓来。
(https://www.eexsvv.cc/135857/8685534/)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