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驾驶室。
机长高毅松检查完所有机械仪表盘。
空速表,正常。
高度表,正常。
航向指示器,正常。
升降速度表,正常。
油量表,正常。
……
在没有电子可视化的七十年代末期,飞机仪表盘仍然是“蒸汽朋克”风格,每个复杂的圆形仪表盘必须人工检查、硬核操作。
全部检查完毕后,高毅松目光直视前方天空,一手放在启动拉杆上,发布命令:
“准备启动!”
拉动启动拉杆。
嘶——
机身下方发出放气声。
机械式转速表指针开始缓慢爬升。
爬到一个数值时,高毅松吩咐副驾驶员:
“点火。”
副驾驶按下点火按钮。
发动机尾部喷出橘红色火焰。
高毅松缓慢推动燃油控制杆,发动机发出“砰”一声闷响,终于轰隆隆开始启动。
飞机开始往前滑行。
速度越来越快。
终于到达一个数值时,高毅松后拉操纵杆,机身轻轻一震,起落架脱离跑道,大地在视野中极速下沉。
高毅松的手稳稳的握住操纵杆,机头昂起,整架飞机如利剑般刺向苍穹、冲上云霄!
——
这是胜利211号小型客机第一次进行非正式的远距离试飞,中途目的鹤城,要在鹤城接上裴师长等人,然后再次朝哈城出发。
谭小絮坐在后面客座上,心情难免有点紧张。
尽管不是第一次坐高毅松的飞机,也不是第一次乘坐胜利211,但这是第一次跟高毅松进行长途飞行。
如果一切顺利——
一定会顺利的!
她相信高毅松的专业水平。
一切顺利的话,以后农场到鹤城,只要一个小时就能到。
以后来往鹤城与农场,就方便多了。
因为,以后她可能要频繁的在两地之间奔波。
前段时间,徐爸爸那边提前透露了一则消息,兵团要撤销了。
以后所有兵团农场,全部恢复成普通国营农场,不再受军区管辖,全部由当地农垦局接管。
兵团五个师,分别变成五个农垦局。
兵团二师机关,正式改为“鹤城农垦局”。
原本兵团二师的师长裴广达,要回原部队去。
新成立的鹤城农垦局,要重新选一位局长,负责辖下十八个农牧渔场的管理。
据内部消息,谭小絮极有可能会是这位新局长。
如果她真的当选鹤城农垦局局长,以后工作地点也要搬到鹤城。
一路走来,从十连队的拖拉机手,到新创建的十一连队队长。
再到二分场场长。
然后出任胜利农场总场长。
现在又要接任兵团撤销后的鹤城农垦局局长。
短短几年时间,她已经走完了别人一生。
但是没人会质疑她的能力,没人能质疑她的出身,也没人会质疑她的后台。
她是集天时地利于一身的幸运儿,更是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
几年时间,她把十一连队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冬季蔬菜种植基地,供应了东北三省、还有京城周边的全部冬季蔬菜。
把二分场发展成一个大型农机生产基地,年产农机和各类工程机械八千辆。
现在更是带领胜利农场,成功研发制造出国产客机。
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制造业、工程、航空运输业的水平。
以一己之力推动国家发展。
同时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胜利农场改良出来种子,大大提高产量,提前解决了大部分地区的温饱难题。
这样一个能力出色的女干部,除了她,还有谁能接替裴师长的位子,成为鹤城农垦局的总局长?
人人羡慕她年少有为。
只有她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只有她知道,兵团撤销后,国营农场改革的这场仗有多难打。
她不但要完成从兵团到国营农场的体制转换,更要安抚几十万知青的返城和一大部分下放干部的返城问题。
还有知青离开后,各大农场面临人才流失后要面临的难题。
她深刻的体会到那句话,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当年她的父辈们开创的局面,到了她手里,她必须守住了。
她要守住农场的百万亩粮田, 也要守住农场职工们的活路。
带领农场、带领全体职工走出旧困境、走进新时代!
一件件棘手的事情从心头滑过,不知不觉,飞机开始下降。
鹤城到了。
谭小絮长出了一口气。
飞机停稳。
谭小絮走到舱门处,迎着高毅松向他祝贺:
“恭喜机长,一切顺利!”
一直面肌肉绷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谢谢。”
下了飞机,裴师长等一行工作人员迎了上来。
这是农场制造的飞机第一次飞那么远,裴师长等人全都惊喜万分,纷纷上来祝贺:
“祝贺高毅松同志飞行顺利!”
裴师长无比骄傲的望着自己的老部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空军飞行员,秘书,指导员,农机厂厂长,飞机设计师,机长,他总是能出色的完成了每一项工作任务。
他比陈灼那个下三滥优秀多了!
稍作休息,一行人又上了飞机,再次朝哈城出发。
坐在飞机客座里,裴师长语重心长的对谭小絮道:
“谭场长,你应该听说了内部消息了吧,兵团撤销后,师部机关全部改成农垦局,我也要离开,到时候二师机关,会改成鹤城农垦局,军区提议,由你来接替我的位子,担任鹤城农垦局局长。”
“我听说了。”
“这个担子不是一般的重啊!”裴师长忧心忡忡。
即便没有兵团撤销这件事,要当这个农垦局局长也不容易。
更何况面临这么大的变动,让一个只有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挑这么重的担子,裴师长真怕她应付不来。
不是不相信她的水平,而是真的担心她。
“裴师长,如果组织上真的相信我,我也没什么好推辞的,我一定尽我所能做好善后工作,尽量平稳度过。”
“好,我提醒你,重中之重就是知青们的情绪,他们中大部分人投奔到这,都是冲着兵团的名头来的,没了兵团的名头,就怕他们想离开,要警惕这种情绪在知青中间传染。”
谭小絮有不同的看法:
“堵不如疏,与其费尽心思把他们留在这里,不如允许他们返城,如果这里真的好,他们自然会选择留下,如果这里不好,一味的留下他们,反而会酿出更大的祸患。”
(https://www.eexsvv.cc/135571/36792627/)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