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晋末长剑 > 第二十三章 人事调动

山风凛冽,天寒地冻。

晴了几日后,今天又是漫天大雪。

高柳镇附近某座位于阴山南麓的山间别院内,人员进进出出,忙而不乱。

厨房之中,童千斤用力颠着几乎可以阻挡弩矢的大铁锅,将一盘炒鸡蛋倒入盘中。

山路之上,来自河南的府兵丁壮换上了隐有血迹的鲜卑羊皮袄,背着沉重的柴禾,一步一滑地上山。

敦水(土人谓之“白登河”)两岸,毡布帐篷一眼望不到头。

十营新军将士起身之后,开始了操练,呼喝声不断。

老实说,很多人不太习惯。

中原军队规矩太多、太严了,和他们自由散漫的天性不太相符。

不过还能忍受,因为他们是真的得到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好处,心中的热情足以抵消任何不满,服从军令就服从军令。

不远处高柳镇兵的家属远远看着他们,嘻嘻哈哈。有那胆大的小孩,甚至敢凑近到数十步外,流着鼻涕,目不转睛地看着。

这两天高柳镇中有不少人家大办酒席宴客,十分热闹,原因便是有十余名军官被天子拔擢,去中原做官了。

这些人的际遇,不但给高柳镇将士看到了升迁的希望,同时也腾出了十几个官位。

十几个萝卜坑可不代表只影响十几个人,事实上是一大群。

已经担任队主两年的张冲就得到了督伯之职,  “劲升”一级。

他现在搬到了镇城西北二十余里的一座山间堡寨内。

和红城镇一样,高柳镇也是个一整套防御体系。

镇城以北就是阴山,但山间有一些不那么难行的道路,可供人马通过。

军镇无法堵住所有孔道,于是“抓大放小”。

在相对宽阔,且沿途有水草的地方筑小城堡,屯驻数百、上千不等的兵马。

不那么宽阔的道路则修建烽燧,按照入寇敌军规模不同,点燃不同数量的烟柱报讯--最高等级警报是“贼大至”,点烟柱三根。不过,军士住堡寨,百姓则未必。

山间除了一些牧人外,并无多少百姓,他们大多住在东南方的山脚下,种粟植麻,只有放牧时才进山。

今日张冲便告假在家。没别的原因,他就是想见见河南来的乡党--虽然没陈郡人--想听听河南乡音,他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但就是想听。

“官人是陈郡人?那有点远了,我家在荥阳。”一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边凿冰取水,一边说道:“当年张将军攻淮南,我还跟着乡人去过项县,转运资粮去寿春。项县就是陈郡的吧?”

张冲点了点头,道:“老翁这么大年纪了,怎还出征?家里没人了吗?”

老人闻言停下了手里的动作,沉默片刻后,道:“我本为弘农杨氏部曲。早年逃难之时,一子走散了,至今下落不明。一子为王弥所杀,死在管城。一子征荆州时病死了,不知埋在何处。还有一子,刚刚成婚。”

老人麻木地笑了笑,又用冻得皴裂的手开始凿冰,说道:“此番北上,家里又要出一丁,我反正没几年活头了,来这里又如何?家里还少口人吃饭,我儿还不用受这上役之苦。”

“怎么每次都你家上役?”张冲问道。

“也不是。”老人说道:“这不轮了几年,终于轮到我家了么?每打一次仗就要发役,仗打得多了,总能轮到你家。有些人死在外面,有些人受不得这苦,连家人都不要了,直接潜逃,活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我上过好几次役了,去过寿春、邺城、晋阳、长安,平城还是第一次来。要说打仗啊,

武人确实危险,但他们不苦,苦的是我等转输之人。”张冲听完笑了,道:“我亦是武人,杖翁说得对,辅兵丁壮确实苦。”

说完,从兜里摸出一根干酪递给老人,道:“家里做的,吃吧。”

老人起身致谢,接过干酪便放进嘴里,用仅剩的几颗牙齿慢慢磨、吮吸着。

“官人在陈郡还有亲族么?”老人问道。

“有。”张冲点头道:“弟妹好几个呢,爷娘亦在。”

“还能回去么?”

“回去?”有那么一瞬间,张冲脸现憧憬,不过很快又摇了摇头,道:“若几年前,我无日不思回河南。而今有了妻儿,却没那么想走了。”

“官人武艺精熟,诸子亦应不凡。”老人说道。

“哦?你也会武艺?”张冲问道。

老人苦涩地笑了笑,道:“当年张方攻洛阳,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弘农杨氏为其所害,宗党寥落。我还护着杨氏子弟出逃呢,结果儿子跑散了,杨氏子弟也没保住。遂羞于回乡,在荥阳落户了。武艺?大约是有一点的吧,但又济得甚事。”

张冲叹了口气,不知该说些什么。那个年代的混乱,外人难以想象,就连他都感受不深。

就在此时,不远处响起了一阵马蹄声。

两人寻声望去,却见一六七岁小儿骑着马,风驰电掣般掠过。

张冲眼睛瞬间瞪圆了,那是他儿子!

骑马不算什么,但他手里挥舞着的那把刀,却是当年还是陈郡公的天子所赐,被他珍藏在家中的。

这混小子!

“官人认识?”老人问道。

“便是犬子了。”张冲有些尴尬地说道:“三四岁时便敢骑公羊,五六岁时骑了一年小马驹,觉得不过瘾,现在吵闹着要骑大马。”

老人眯着眼睛看了片刻,笑道:“当年张方便驱使关西骑军冲杀,杨氏部曲抵敌不住,四散而逃。令郎这么小就会骑马,将来可了不得,朝廷募兵时保管能选中。”

募兵?张冲有些不确定。

他八年前被选入禁军黑稍右营没几个月,很快又被整体派遣到高柳镇,变成了镇兵。那时候倒是从纤夫、河浦力工、矿工乃至诸郡良家子中招募新卒。现在是不是这样他不清楚,毕竟八年没回去了,更不知道禁军如何选人。

他只知道,便是禁军老兵子侄也很难进入禁军,因为平城来了好多府兵余丁或禁军子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儿子是有可能进入禁军的,不过还是很难就是了。

禁军应该不会大建了,以后只有定期补缺,这么点名额很难争抢到。

他的儿子以后当镇兵就不错了,至少朝廷和平城都有赏赐贴补,加上自家耕牧,吃饱穿暖没问题。这样的日子其实还能接受,毕竟不是每个农人都能吃饱穿暖的。

“我儿将来继承家业便可。”张冲朝老人笑道:“秋高马肥之际,去草原上打猎,或者抢些牲畜回来,可称富足。”

“天子北巡,草原诸部都服气了吧?哪还有不开眼的人给你抢?”老人笑道。

“近处没有,就去远处。”张冲说道:“实在没有,就--”

有些话他不想再说了,说出来有“擅启边衅”的嫌疑。即人家不想反,你想尽办法将其逼反,然后出动平叛。如此,军功、财货都有了。

小兵有钱,大将升官,竟是皆大欢喜。

以前或许不敢这么想,但天子不是刚提拔了高柳镇十余名军官么?理由便是平叛有功。

高柳镇如此,武周镇同样出兵了,应该也差不多。红城镇应该没出兵,反正张冲没在东木根山看到他们,算他们倒霉。

单于都护府升官的人也不少。

昨日幢主自镇城回返,夜宿张冲家,提及了单于府的人员变动--

大都护王雀儿调任“使持节都督益宁二州诸军事”;

左司马、高柳镇将孙和出任梁州刺史,何伦离去后升任左长史的李矩接任镇将;

参军、武周镇将桃豹调任教练院少监,从事中郎、武周镇长史支雄接任镇将,主簿糜凭兼任该镇长史;

裴十六升任参军,仍管屯田;

东曹掾程遐出任度支中郎将;

西曹掾季真升任从事中郎,专门与代国接洽,管理征兵事宜……

一连串的人事调动,只要不是干得特别差,要么在单于府内升官了,要么平调洛阳或者升任内地官职。

升官的理由都是“镇抚有功”、“平叛有功”、“屯田有功”等等。很明显,有“功”就能升走。

昨日幢主戏言,将来会不会有人“出将入相”,即由单于大都护之任直升丞相。

张冲当时很震惊,不知道该怎么说。但他觉得应该不太可能,除非这个大都护本身就是士人,还得是高门士人。

王都护固然在军中威望卓著,镇抚一方,让鲜卑人惧怕的同时又恨得咬牙切齿,功劳其实很大,但你若说他去当丞相,打死张冲都不信。

但当不了丞相,去蜀中当都督也不错,至少是个富庶地方。

有这么一系列调动,整个高柳镇的军心士气为之一振,不少人都指望着立功迁走。

至于张冲这类底层小军官,调走的可能性不大,但不妨碍他们跟着捞取钱财。

东边又响起了密集的马蹄声。

张冲转身望去,足有千骑之多,一人双马,个个精悍无比,引得铁骑、横冲二营的军士立刻上马冲了上去,大声呵斥。

“咦?这兵不错啊。”一个粗豪的少年嗓门响起。

张冲仔细看了下,“护鲜卑中郎将长史邵”九字大旗迎风飞舞。

(https://www.eexsvv.cc/123157/822561820/)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