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不良人:诸位,一起复兴大唐吧! > 第402章 浪迹天涯

八月中旬,萧砚抵达凤翔,先是再度受降了蜀国北面行营都部署王宗侃,复而勒令数万蜀军遣散回乡,只保留一部精锐计约两万人的规模,从此打散编入大梁禁军,一并连同其家眷迁往汴梁。

    再然后,就是检阅定霸都,大发赏钱。蜀国的缴获还在长江上,一时半会用不上,好在洛阳在战前就筹措了一批财货用以萧大帅挥霍,这场战事实则没有花费多少钱,于是萧砚财大气粗,连同旧蜀降军、凤翔岐军一并犒赏,当然定霸都得到赏赐的丰厚程度是令人咋舌的。

    蜀国军力被抽调一空,精锐尽数发往中原。

    朱温多年来一直想要削减藩镇实力,壮大中枢力量,起先组建厅子都、落雁都等精锐亲军,用以压制地方藩镇,并试图在直辖地区设刺史管理民政,另派节度使掌军,但实际上仍依赖武将兼领,未能打破中唐以来藩镇军政合一的传统。

    且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朱温虽在河南推行营田制,募民垦荒以增税赋,但战乱频繁导致成效极为有限。且江淮漕运被吴国阻断后,朝廷财政依赖只能依靠河南,多年来又无力有效整合河北、河东资源,导致长期与燕、晋、岐、吴、蜀等割据地方多线作战,不得不放权给地方,让地方节度自募镇兵,保持财政军权半独立。

    所以朱温多年的削藩,实际上仅仅只是依靠军事威慑与权术控御压制地方,未能改革藩镇根基,并在事实上对地方节度进行了妥协,迫于财政压力,禁军并不能大规模进行扩张,更无能力蓄养地方镇兵,所以只要忠于朱温的地方亲信将领死后,由于具备半独立式的军政权力,这种所谓削藩,很快就会变得名不副实,迅速失控。

    萧砚需要做的,正是终结这一现象。

    中原四战之地,多年来战争一刻不休,在萧砚没有入仕梁朝前,大梁看似雄震天下,实则早就因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失尤为严重,南方政权反而因为相对稳定,人口密度还要更高一些。

    前些年梁朝最鼎盛的时候,登记在册的户籍也不足百万户,但仅仅依靠河南、山东、淮北等地诸州,就养了五六万禁军,不下二十万镇兵,禁军甚至完全不事生产全靠国库供养,财政怎么可能好的起来。

    开疆扩土,不仅仅是减少外战压力,更是扩大生产规模的必要手段,眼下地盘大了、人口多了,只要不盲目扩军,纵使赋税减半,但朝廷屯有积蓄,财政也有充裕的地方。

    抽调地方精锐入中央,并由中央派遣驻军进行轮戍,这便是萧砚的第一步,蜀国实在给他节省了很漫长的步骤,手握灭国之功,其后萧砚重整禁军进行改革,便会顺利很多。

    岐国的原本兵马会用来防备朔方二镇与晋国,暂时只会微调,对于蜀国,萧砚可就不会客气,旧蜀地方镇兵全部解散,只保留基本的州县驻军,精锐连同财货更是直接被全部押解运送汴梁,有了庞大的财政补充,他今后便有充足财源来瓦解其他地方的藩镇势力,而用来扩大中央禁军。

    不过道阻且长,这些事都需要从长计议,萧砚并不急于一时。他在凤翔检阅完定霸都后,又一并接受了岐国君臣的归附,后由天策府长史韩延徽作为媒人,与“岐王”商量联姻事宜。

    这些事做完,萧砚才真正班师回朝,带着两万蜀国兵马及定霸都,还有驻留在长安的几部侍卫亲军浩浩荡荡回返汴京。战事彻底结束后,朝廷也已从长安回到了东都汴京。

    按照起初的计划,萧砚本来就是要先将姬如雪接走,这姑娘却一心要留在凤翔等着与女帝一并到汴梁。

    萧砚哪里肯依她,直接把姬如雪强行掳上了自己的马车,唯一遗憾的是,不知是不是女帝不好意思还是有其他原因,她一直都是用岐王的身份与他相处,中间也未曾与他单独见面过。

    好吧,按照这个时候的礼节,男女双方在成亲前确实不宜私会,虽说两边都不会存在悔婚的可能。

    婚期暂时未定,不过理当也会很快,梁朝各地的劝进表都已送到朝廷,等萧砚就封秦王,大婚便会同步进行,他本人则要再走一趟凤翔将女帝接回去,这两件事都是许多人喜闻乐见的大事。

    在洛阳停驻了两日,萧砚接受了河南府包括魏王张全义及众多官员的贺拜,并提拔了一些在战事中表现良好的官员,同时表示会加封张全义为太师。

    张全义在平灭杨师厚一事上表现的很不错,作为萧砚的内应很是引诱了一大批内部反对势力上钩,前后也不遗余力的配合萧砚行事,萧砚自然对其很满意。

    张全义很是恭敬,顺势就用年老为借口辞去河南尹,表示想去东都颐养天年,萧砚却并未允准,张全义这些年在河南府干的很好,有“再造都畿”之功,这种擅长发展生产的人才,萧砚巴不得他能再干三十年。

    于是张全义退而求其次,请调时任河南府衙内指挥使的次子张继祚入京辅佐萧砚,萧砚欣然接受,当场就任命张继祚为天策府祭酒,然后才带着班师大军继续从洛阳启程。

    因为打了胜仗,大家都归途心切,速度倒是不慢。八月下旬,各军到达汴京,时值炎炎夏日气温很高,但拥挤的人群喧嚣异常,热烈的温度更高。

    萧砚这次功劳特别大,虽说俘获并未一起抵达,但押解财货的归德军已经在江陵上岸,光列清单的官吏就需要上千人,传回汴京何止轰动。朝中官员由敬翔带领着迎接到了十里地外,还有禁军家眷,也是兴高采烈。

    毕竟很多人还是头一回看见,在外打仗反而人越打越多、满载而归的。

    “敬相,别来无恙否。”

    萧砚简单回应了一些官员的贺拜,唯独让人牵来一匹马,让敬翔与他同行骑马回去。

    “上将军攻灭川蜀,收服岐国,秦川得归中原,老夫与同僚们高兴也来不及。”敬翔看起来比起萧砚当年初次见他时老了很多,不过精神很不错,整个人也比当初兵变时更神采奕奕,对萧砚抚须笑道:“就在昨日,张尚书还在给老夫讲,说上将军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他看着俘获名单,夜里激动的整宿都睡不着觉。”

    萧砚笑笑,回头看了下,果然看见臣僚中户部尚书张文蔚顶着斗大的两个黑眼圈,不过看起来确实很亢奋。

    他骑着马,回顾道旁,全是热情的百姓,最激动的那些人多半是禁军将士的家眷,前几个月,萧砚就已让人把定霸都的家眷迁往汴梁,所以人群中这种欢喜的人很多,毕竟定霸都全军都得到了很丰厚的赏赐。

    “伤亡的将士一定要不遗漏的登名造册,每个人都要额外给予抚恤。”萧砚看了一阵,突然转头对身后的韩延徽与一众天策府属官说道。

    混迹在属官中的李珽由衷道:“大王体恤将士,战死的将士自然愿意为大王血染沙场,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战死了,也能换回大笔钱财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还有大王替他们庇护家眷。”

    敬翔抚须不语,他早就知道萧砚在军中的威望尤其高。

    大军并不全部进城,譬如旧蜀降军就要先行安排在城外军营中,马军也要先去军营交付战马,然后就可以自行解散休整。至于其他不用负责马匹的士卒,有些人在路上发现自己的亲人,也是允许提前离队的。

    只有群臣与亲卫军簇拥着萧砚和大将们入城,行至门楼下时,早就有百姓看见了萧砚,一年前萧砚率领河北兵马班师汴京,许多人都对他的形象记忆深刻,这会守在城墙上下的禁军也哗然起来,有人嚷嚷道:“那就是宋王!”

    登时间,就有数不清的人在激动的大喊:“宋王战无不胜,大梁军神!!”“万岁!”

    许多百姓都瞪圆了眼睛踮着脚翘首,人潮很激昂,毕竟在天策府刻意的宣扬下,大多数人都知道是宋王减免了半数赋税。

    一些未曾参战的禁军将士同样很激动。这世道,上位者只可能是武将出身,懂战阵知兵事,这样将士们在下面死战才能得到赏识,大伙儿也才有盼头。如果居住深宫的人不知兵,或者是个文弱者、小孩儿,将士们自然不可能服从,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前面卖命没人知道,全靠文官嘴皮子,当然不服。

    上位者光有钱懂权术还不行,还必须能打,武夫只服从战阵上的强者!不然就改朝换代。

    于是就有好些戍守都城的禁军将领在大声狂喊:“大王把我们调到定霸都吧,归德军也成!我们想跟您出去建功立业……”

    在队列中间,王建悄悄让内宦给他掀开车帘一角,看着外头汹涌的人群,脸色沉重。他从没想过一个兵变上位的萧砚,居然能在中原都城如此得人心……

    大小徐妃同样在旁边顺着那一角往外看,小徐妃脸都白了,她从未看见过如此疯狂的百姓与将士。果然,比起蜀中来,中原王朝明显更加暴力,更崇尚武力。

    大徐妃倒是一直在黯然神伤,她并未有心思顾忌眼前的景象,这景象当然让人震撼,萧砚愈得人心,说明他的地位就愈加稳固。不过她当下想的却是她们这辆马车还要前面一些的车辆中的人物,那个看起来年龄显然还未达到二十岁的清冷少女。

    不久前在洛阳,萧砚宴请群臣,她们和王建自然一同受邀,但当时坐在萧砚身旁的,就是那个少女,甚至就连一直被她讨好的千乌都只能坐在少女旁边。

    地位高低,可见一斑。

    大徐妃有些害怕,她认为一个小姑娘应当不会特别大方,如果自己在南郑引诱萧砚的事情被她发现,惹得那少女不高兴,依照萧砚对那少女的表现来看,恐怕自己不过只是那少女一句话的事。

    “爱妃……”

    王建这时候回头发现了大徐妃的异样,便沉声道:“不必害怕,我虽是亡国之君,可蜀地入梁为官者甚多,他们一时半会应当不敢拿我怎么样,我一定护你们周全。”

    大徐妃勉强笑了笑,没有应声。

    王建似乎也觉得自己有些在说大话,只看外界的情形,萧砚取代朱氏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何论染指他两个妃子。

    等入了皇城,王建一行蜀国皇室成员暂时被人带去别处安排,而萧砚也并未去皇宫拜见朱氏父子,径直回了王府。

    送走了敬翔等一应臣僚,萧砚在天策府召见属官议事,没一会韩延徽便带着大家伙进来了,并呈上了两张奏章纸:“禀大王,今日之前送到天策府的表文,仆已阅毕。此乃这一月来写劝进表的名单,按各衙署、藩镇所属,记录在案,朱氏皇室成员则在末尾。”

    “这是南面各路诸侯的贺表,除却吴国没有上表外,楚国马殷、吴越国钱镠、闽国王申知、南平国刘隐、云南国(饶疆)蚩离,俱都上表恭贺大王平定秦川,并表示臣服中原云云……”

    天策府成员日益壮大,之前投效来的李珽和郑钰、后面的张继祚与蜀国一些有才能的人都在天策府领了差遣,张继祚虽并无太大才能,但他也并非庸人,还是张全义表忠心的质子,萧砚自然愿意信任他。

    新投进来的人自不会随便插话,可能还需适应一段时间,都老老实实坐着不说话,而李珽却在萧砚细看名单时径直道:“吴国之前不臣朝廷,现在居然还不服大王,但迫于大王威势,恐会与晋国暗中勾连……”

    韩延徽则沉声道:“其余诸国上贡的东西都很显诚意,楚国却很是马虎。”

    “意料之中。”萧砚头也不抬的回应道:“马殷与我有仇,半年前中原内乱时就有些蠢蠢欲动,而今捏着鼻子表示臣服,怎可能真心实意。”

    郑钰便指出梁朝哪些人没写劝进表,值得一提的是,皇室成员譬如朱温的兄弟亲族等等全都写了。

    李珽遂献策道:“大王可先将这些人记下,等过段时间,将他们从地方召入京城,若有不动身者,则按大不敬的名义……”

    商量了一些重要的事,萧砚终于回返内宅,但还没去寻姬如雪,就见巴戈从里面而来,扭扭捏捏的给他通风报信,说降臣正在收拾她的小包包,准备浪迹天涯去了。

    (本章完)

(https://www.eexsvv.cc/108393/36792600/)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