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搅在一起,真是不好办啊!”
处理了厦门海战的事情,朱由检再看着有关苏州的情报,喃喃道。
如果没有福建发生的战事,他一定会选择配合张溥行事,强硬对待江南大族,用奴变清理江南也在所不惜。
但是如今福建那边在同荷兰人打仗,甚至被荷兰人劫了一艘运粮船。这就让他必须考虑京城的粮价稳定,把江南这个漕粮来源稳住。
所以他没有立时决断,而是让锦衣卫把这个消息在报纸上刊登,通报给朝堂大臣。
这件事很快引得朝野关注,他们虽然不知道南洋运粮船被劫的事情,但是苏州漕粮将近七十万石,却是人尽皆知。
以至于苏州可能发生动乱的消息传出后,京城粮价都波动了一下。
幸而朱由检早就料到这点,让四海粮行释放了一些粮食。京城稻米价格,仍旧稳定在七角左右,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这可以说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也是他在京城最大的政绩。
七角一石的粮价不算低,但是因为稳定,让京城的平民非常受益。
四海粮行凭此,成为了京城最大的粮食商行——
很多京城人都知道,想买平价粮食,就去四海粮行。那里运来的南洋、朝鲜、日本稻米虽然可能不符合口味,但是价格实惠,绝对能让人买得起。
京城以前靠操纵粮价牟利的商人,已经纷纷转行。朝廷制定的粮食价格管制,也因此落实下去。
在今年卫所改制后,四海粮行还和司农寺粮食集团合作,与卫所军官合作成立粮食公司,进一步扩大了粮食来源。
所以朱由检面对江南可能动乱的消息虽然有些担心,却并不是那么惧怕。只要江南的漕粮不是完全断绝,京城就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
不过这件事仍旧给他提了醒,那就是朝廷对江南漕粮的依赖仍旧太大。一旦漕粮有可能受到影响,就会牵动整个朝野的人心。
将来必须要增加京城粮食来源,不能只依靠江南的粮食:
“南洋若能开发出来,完全能够替代江南的漕粮。”
“但是在大明完全掌握制海权前,从南洋海运过来的路线不够安全。”
“还要在北方开辟粮食产地。”
这让他的目光,又投向了东北。
后世这里才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地,北大仓和北粮南运几乎无人不知。
在已经打通整个黑龙江后,朱由检打算向松花江、嫩江进取,收复这一带的土地,迁移卫所屯垦。
——
想着被自己任命为黑龙江巡阅使的孔贞运,朱由检询问身边随侍的王承恩道:
“孔贞运上任了吗?”
“他的属官和将士招募好了没有?”
黑龙江巡阅府完全是新组建,除了几个高品级的官员外,朱由检让这些兼任知府的高官,自行招募官吏。
甚至给了他们招募将领和士兵的权力,几乎可以说是开府。
这吸引了一些不得志的官吏应募。甚至有一些被降级的卫所世官,在得到黑龙江属于塞外、去服役就不被降级的承诺后,咬牙加入了巡阅府。
也因为此,孔贞运虽然在上月初就得到了任命,却一直没有起程。只是派出了先遣队,先期去做准备而已。
王承恩听着皇帝的问话,揣摩着皇帝可孔贞运迟迟未上任不满,斟酌道:
“听说这几日就要启程,要不要小臣去催催?”
朱由检瞥了他一眼,说道:
“催就不必了,只要在今年能上任就好。”
“过两个月黑龙江就会开始冰封,想来孔贞运会在那之前过去。”
“你去告诉他多从工部招些人,尤其是擅长开垦沼泽、围湖造田的人。”
“东北那边的水泊沼泽多,需要下大力气好好开垦。”
“另外……”
想起一件事情,朱由检又嘱咐道:
“让徐先生的农科院派人,把收集的耐寒作物都带去黑河试种。”
“尤其是小麦、稻米、粟米、玉米、大豆、高粱,要筛选出耐寒品种来。”
“这件事一定要抓紧,确保收复松嫩平原后能立刻派人开垦。”
“如果从北方招募不到愿意去东北种植水稻的人,可以去朝鲜招一些。”
这是他基于历史获得的经验。
东北虽然寒冷,却是能种植水稻的。
从唐朝开始,响水大米就是渤海国的贡品。
清朝前期封禁东北,也将舒兰大米作为贡品。
清末中原移民和朝鲜移民进入东北后,更是带动了大米的种植。
所以朱由检特意嘱咐,可以从朝鲜搜集稻种、招募移民屯垦。
他希望能吃到东北的贡米,让京城的漕粮不完全依靠南边。
——
王承恩将这些记下,值班结束后就去告知了孔贞运。
孔贞运听到皇帝对他拖拖拉拉似乎有些不满后,大热天险些惊出了一身冷汗,又叫苦道:
“不是我不愿去上任,而是塞外荒凉苦寒,人们都不愿去。”
“皇上还有意在秋季征讨嫩科尔沁,这不招募足够的兵马能行吗?”
“若非李将军帮忙选兵练兵,只怕孔某会更忙不过来。”
王承恩听着他的抱怨,笑呵呵地说道:
“皇爷给了你开府的权力,这些你当然都要担起来。”
“过了这一关才能成为卿相,难道你甘心只做个使臣?”
孔贞运同样知道这一点,心知皇帝这次将他外放其实是锻炼,看看他到底有多大的能力。
如果他在黑龙江做得好,未来成为九卿、大学士都是板上钉钉。做不好的话,可能就像王承恩说的,不管职位再高,做的也是使臣。
所以他沉思一番,取出一封奏疏,下决心道:
“请王公公把这份奏疏帮忙呈上去,孔某想去辽东征调兵马。”
“辽东十几万大军,每年都消耗五百多万军饷,孔某想征调一些人过去。”
这是他早就有的想法,只是没敢提出来。
毕竟辽东的重要性人尽皆知,朝廷最看重的就是山海关防线。
所以这两年来不管孙承宗怎么请求,朝廷都不许辽东兵马妄动。以免山海关防线出纰漏,导致京师震恐。
但是孔贞运前几日看了大阅、尤其是看到五军营把辽东派来演习的五千骑兵扣下后,感觉朝廷对调出辽东兵马,并不是完全不许。
所以他打算提出请求,去辽东征调将士。
王体乾听到孔贞运的打算,对此不敢有丝毫回应——
他还是知道些分寸的,知道这样的军国大事不是他能置喙。
所以他很快回宫,把奏疏呈给了皇帝。询问皇帝是否要答应,能否从辽东调兵。
朱由检想了一下,说道:
“把奏疏按流程传给通政司,让军机处和枢密院讨论。”
“辽东的兵马也该整顿一下了,不能让他们干闲着!”
每年五百多万饷银,却只能养一支防守的军队。
朱由检对此早就不满,在京营整训初步完成后,打算把辽东兵马彻底重整。
现在就让枢密院评估一下,看看辽东兵马是否能调动。
——
奏疏传到枢密院,顿时激起了千重浪。
何止朱由检对辽东不满,枢密院看着辽东消耗的饷银,同样很有意见。
后勤部长闵梦得道:
“辽东十多万兵马,每年定额的饷银就有四百八十万。”
“然后还嫌不足,时不时请求调拨银两买马、筑城。”
“这花费实在太大了,应该仿照京营改。”
京营是怎么改的呢?
就是职业兵和义务兵相结合。
除了管事军官的俸禄外,履行服役义务的士兵,都是以耕种的土地代饷,而没有其他饷银。
只有加入神机营成为职业军士,才按级别发饷。
整个京营需要发饷的,总计不到三万人。
其他人只需要发放盐菜银、皮袄银、粮票等津贴,而不需要发饷。
这让京营改制之后,开支大为降低。即使皇帝给职业军士定的军饷很高,十万人的饷银和津贴,也不过刚超过百万两。京营之前的军费,完全能够负担,战力却提高了不止一倍。
对比辽东的五百多万饷银,这一百多万两花得实在太值了。
闵梦得提议把辽东兵马按京营兵马改制,只保留两三万职业军士。
袁可立和辽东督师孙承宗是老朋友,自然要为他辩解几句,说道:
“辽东的情况和京城不同。”
“京城的防御压力没那么大,只需要养着神机营一支精锐就好了。”
“辽东却一直需要面对建虏,可以说所有士兵都是精锐。”
“从这方面来说,每年消耗五百多万银两并不为过。”
“毕竟整个辽东的兵马,是神机营的五倍。”
闵梦得没有说话,参谋部长杨嗣昌道:
“话虽如此,五百多万饷银还是太多了。”
“而且辽东兵马的战力,可对不起这个花费。”
“他们现在既然主要是守城,那就应该如圣上所说,建立全民皆兵的三级动员体系。”
“这样现有的兵马能砍掉一半,让他们转入预备役,只在敌人进犯时应征。”
“如此可节省二百多万花费,用于制造新火铳。”
这个提议,让枢密大臣们纷纷点头。军机处的徐光启也说道:
“十万两银子,能制造一千支线膛火铳和四千支滑膛火铳,可以装备五千人。”
“二百万两银子制造的火器,足以装备十万大军。”
“如果制造出十万支新火铳,装备辽东的现役和预备役。他们的战斗能力,绝对远胜现在。”
“徐某也以为应该降低饷银支出,把更多的军费用于制造火器。”
他这番话分量极重。因为大明的火器新军,就是他一手练出来的。
如今正式成军后,鹰扬军战力强横,已是众所公认——
今年的演习之中,装备新火铳的鹰扬军,就拔得了头筹。
就连辽东派来的精锐,也没有在他们面前讨到便宜。
所以徐光启说十万装备新火铳的现役和预备役、要强于现在的十几万军队,众人只能相信,而无法提出质疑。
这让支持整顿辽东军队的枢密大臣变得更多,袁可立也只能说道:
“兹事体大,还是请求圣裁吧!”
“若是陛下要整顿辽东军队,枢密院就拿出个方案来,派得力大臣主持。”
——
朱由检当然是想要整顿辽东军队的。
之前不敢动是因为辽东太重要,他担心自己动作大了,可能会有人打开山海关把建虏放进来。
但是如今黄台吉率领建虏的精锐在西征,大凌河沿线又修建了数座城池防御,这让他终于下定决心,趁此时机整顿辽东军队:
“整编方案,就由枢密院制定。”
“方案通过后由袁卿或者李卿,去辽东亲自主持。”
“务必要在今年完成整训,不给建虏可乘之机。”
袁可立听到皇帝有意派自己或李邦华主持,顿时松了一口气。
因为他们两人都和孙承宗是老朋友,想必整训的时候,不会闹得太难看。
不过想到辽东那边的情况,他问道:
“京营这边的义务兵虽然没有军饷,却都分配了土地。”
“辽东那边的土地远远不足以让十万人分配,如何削减饷银?”
“还有被划入五军营的五千辽东骑兵,他们的军饷应怎么算?”
“一些士兵在知道五军营不发军饷后,已经开始闹起来。”
朱由检闻言皱了皱眉,感觉辽东军队真是被辽饷养肥了,已经是“厚而不能使”。这让他看着辽东的地图,下令道:
“如今大凌河防线基本完善,山海关外到锦州的土地,算是稳固下来了。”
“就在这片地方组建辽西军民府,以辽东护军使毕自肃兼任知府,酌情设立卫所分配土地。”
“被分配土地的士兵,就作为义务兵服役。未被作为野战主力的甲等营、选锋军挑中,则不发放饷银。”
“辽东过来的五千兵马是骑兵,和炮兵一样作为特殊兵种划入野战编制,暂且从辽饷中发放饷银。”
捏着鼻子给这支兵马继续发饷,朱由检又狠狠道:
“辽东的野战兵马数量,要控制在七万以内。三万左右在山海关,三万多在关外。”
“这些人的年龄要在四十岁以下或者立过功勋、敢于出城野战。”
“其他人全部转为预备役,只在守城时应征。”
这一下子,将辽东兵马削减了将近一半。山海关减的还不多,关外是真真切切要少一半。
袁可立担心地道:
“一次削减这么多,臣恐辽东生变。”
“不如缓缓图之,先削减关外军队。”
朱由检缓缓点头,感觉山海关暂时不能动。因为山海关周围的土地太少了,根本没法分配。
不过对关外的兵马,他就不客气了。甚至根本不担心,辽东发生兵变。
在新式火铳军队练成、京营兵马也初步整训完成后,他有足够的信心,镇压辽东军队。
所以他向袁可立道:
“山海镇的四万兵马,那就暂且不动。”
“关外七万多兵马,这次削减一半。”
为了让辽东的人认清形势,他又继续说道:
“朕会派孙应元率射声营过去,保护户部、兵部和监军总署的人联合清查土地,优先给烈士家属、伤残将士、退出现役的有功将士分配。”
“让孔贞运、毛文龙、满桂等人派遣将领过去,招募不甘心退役的士兵去他们麾下作战,给这些人分配土地。”
“因为黑龙江苦寒,朕允许去黑龙江的辽东士兵,至少获得一级世袭军士。分配土地可以两倍甚至四倍,由一方里变成四方里,也就是一千五百亩土地。”
“总之,朝廷绝不会亏待有功将士。你派人在辽东好好宣传,务必让将士们安心。”
“如果有人敢闹事,也千万不要手软。那些欲壑难填的人,认识到朝廷的威严。”(本章完)
(https://www.eexsvv.cc/107143/36792277/)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