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19章 苏州女婿

“苏州士绅想去澜沧江口考察,看看那里能不能成为新江南?”

“看来这些人没有顽抗的意思,只想多争取些利益。”

看着苏松监督太监张彝宪发来的奏报,朱由检高兴道。

王时敏等苏州士绅的动向,根本就没有隐瞒其他人。

海瑞的后嗣海述祖,也通过锦衣卫上报了这件事——

显然,海述祖对于在澜沧江口开藩是有兴趣的,认为比去婆罗洲更好。上报这件事情,是想问问皇帝。

司礼监掌印高时明见皇帝如此高兴,凑趣道:
“这些苏州人的胆子还真大,竟然敢打靖江王封地的主意。”

“要不要给他们点教训,让他们不敢妄为?”

朱由检不想把江南士绅逼得太狠,闻言摇了摇头,说道:
“算了,毕竟是皇后的家乡人,要给他们出路。”

“再说新江南的开发也不是一下就能成的,需要江南士绅出力。”

“对于朝廷来说,粮食始终是最重要的。只要朝廷有粮,人心就会安稳。”

“让江南士绅去海外种地,正好能解决粮食问题。”

深知以后大明灾害会更严重的朱由检,对于推动江南士绅出海是迫不及待。希望这些人多种些粮食,救济大明的灾民。

高时明听皇帝这么说,放下了让张彝宪作梗的念头,向皇帝道:
“就是这样的话,靖江王恐怕会生气。”

“澜沧江口本来全是他的封地,如今却要让一些给江南士绅。”

朱由检闻言颇是有些尴尬,因为他之前为了鼓动靖江王出海,把澜沧江口全都许给了靖江国。

没想到如今江南士绅也看上了这一带,自己可能要食言而肥。

对于非常重视信誉的他来说,是不愿这么做的,所以他琢磨了一下说道:
“让海述祖和江南士绅同靖江王谈!”

“朕不管他们怎么分配,只需要他们能保证,在五年内开垦出至少千万亩耕地。”

“以每亩产出二石商品粮估算,每年为大明提供粮食两千万石。”

“完不成就削减封地,甚至降低爵位。”

两千万石粮食即使算上损耗,至少也能够三四百万人吃一年。这样五年后纵然发生大灾,朝廷也有足够的余力去应对。

为此,朱由检又嘱咐道:

“告诉首辅韩先生,由财经委牵头,集合户部三司和海关总署等衙门,与海外开藩的领主签订粮食贸易合约:”

“朝廷会以五角一石的价格,无限制收购粮食,并且允许用粮食抵税、购买武器和封地。”

“这是长期的许诺,至少二十年内不会变。让出海的人放心种地,不用担心粮食卖不出去。”

高时明听得咋舌,知道这个合约代表的是多大一笔钱:

以五角一石的价格计算,皇帝要求澜沧江口提供的两千万石粮食,价值就相当于一千万银元。

这已经接近大明一年的岁入,甚至地方起运进京的赋税也就这些钱。

算上南洋其他地方的话,必然会超过朝廷的岁入。将来朝廷如果有余钱,估计都要投到这上面。

由此可见,皇帝对南洋开发有多重视,又下了多大的决心。
——
同时,高时明也确认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皇帝对开发新江南是有信心的,或者说已经认定澜沧江口就是新江南。

再想着皇帝让自己处理宗教事务时、经常说的太祖成祖托梦之事,高时明感觉新江南的事情多半是太祖成祖告知皇帝的,所以皇帝才如此有信心。

这让他突然跪在地上、腆着脸向皇帝请求道:
“皇爷,奴婢想把自己的封地定在新江南。”

“恳请皇爷准许!”

朱由检闻言眉头一皱,吓得高时明以为触怒皇帝时,忽听皇帝说道:
“朕不是一再强调,宫中有品级的不许自称奴婢吗?”

“你是地位最高的内相,如此自贱做什么?”

“记住,你是朕的家臣,还是大明的贵族。”

“奴婢这个称呼,朕不希望从你的嘴里出现。”

高时明听得连连请罪,用衣袖悄悄抹去额头上的冷汗。

刚才他险些以为皇帝要生气,以为自己贪得无厌。

同时也暗暗告戒自己:不要以为皇帝好说话,就随便提出要求来。

朱由检对高时明请求把封地定在新江南,确实是有些不悦的。

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威福自用,不想受到臣子、尤其是内臣的干涉。

他可以给高时明一些选择权,划一块地方让高时明选封地。但是高时明却不应该、也不能直接指定某块地方做封地。

这让朱由检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冒犯,所以他心里是有一些生气的。

不过想想高时明去新江南开辟封地也是为自己效力,同时会影响很大一批人,他又和颜悦色地道:
“高卿为朕效力去新江南,朕又怎么能不允呢?”

“这样,朕就交给你一个任务,只要能完成了,就可以在新江南选择二百里封地。”

高时明连连谢恩,就当他以为有什么艰难的任务时,又听皇帝说道:

“嘉定伯周奎虽然有些不着调,但周家毕竟是皇后的娘家,不能亏待他们。”

“再加上嘉定是苏州府的一个县,未来的嘉定伯国、理应放在新江南。”

“你帮皇后从娘家选几个有能力的子侄,让他们去新江南开辟封地。”

“朕希望将来的嘉定伯国,能成为太子的助力!”

这番话语,无疑是让高时明辅助嘉定伯国开藩。

高时明喜得不知要说什么好了,知道只要自己做好这件事,高家多半能富贵绵延几百年。

以皇帝对皇后的宠爱,还有正在制定的继承礼法,太子继承皇位几乎是毫无风险的事情。高家只要跟着周家,就不用担心富贵。

至于帮周家开藩这件事,更是毫无难度。以他司礼监掌印的身份、再放出这个消息,估计会有数不清的人,为了讨好他和周家去出力。

新江南有嘉定伯国存在,也会增加对江南士绅的吸引力——

任谁都知道皇帝和皇后关系极谐,皇帝或许会敲打嘉定伯,但不可能会坑整个周家。

这无疑会让江南士绅吃下一颗定心丸,甚至找到了抗衡靖江王的领头人,更有底气和靖江王争封地。
朱由检的用意也在于此,那就是用嘉定伯国做榜样,吸引江南士绅前去。

同时向江南士绅表明去海外不是发配,他们跟着周家不但能去种地,未来还会有效忠太子的机会。

说不定就会有一些家族乘势而起,成为下一朝的权贵。
——
这么多的利好消息传出去后,新江南的吸引力果然大增。

江南那边如何反应且不说,朝堂上的申用懋、李长庚,甚至温体仁、周延儒等人,都在打探新江南的消息。

尤其是周延儒,更是和嘉定伯周家通谱认了同族,想要随着嘉定伯国开辟封地——

显然,出身常州的他认识到苏州被皇帝整顿后,常州府多半也免不了。想要占个先机,选择一块好封地。

善于揣摩圣意的温体仁更是如此,刻意帮皇帝营造出声势来。王时敏之前态度的转变,也和他脱不了干系。

钱谦益和他是老对头,眼看湖州人温体仁都这样做了,自己作为苏州人,当然不能落在后面。

再加上他之前已经把家中田地分下去了,只留下一千亩做祭田。如今对于执行朝廷的政策,根本毫无负担。

很快,他就按皇帝制定的措施,释放了家中多余的奴婢,并且把属于朝廷的官田,主动献了上去。

这无疑是一个风向标,让朝中很多观望的人,认识到形势在转变。

之前朱由检私下里制定的奴婢限额,渐渐成为朝堂大臣的意见。

这让朱由检高兴之下,给钱谦益加衔承政大臣不说,还特许他在新江南挑选二百里封地——

几乎就是在说,钱家未来会成为世袭子爵,甚至能获得更高爵位。

钱谦益喜得乐呵呵的,感觉终于一扫心中郁气:
自从被温体仁弹劾为“盖世神奸”以来,他的仕途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虽然没有被皇帝弃用,但是要说重用似乎也谈不上来。

如今得到从二品承政大臣的加衔,让他终于确认自己仍旧是皇帝心中的卿相人选。

将来只要立功,至少能获得世袭子爵爵位。

这让他心中如何能不欢喜,感觉终于是时来运转。

受此鼓励之下,他发动弟子瞿式耜等人,支持朝廷的政策。并且在报纸上大力鼓吹恒产论,宣扬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认为官田百亩限制很合理。

甚至还号召江南士绅再来一次衣冠南渡,拿出祖辈的勇气,去南洋开发新江南……

如此种种,让“新江南”这三个字,迅速成为天下热议的话题。

甚至一些世官都受到了鼓动,打算去新江南开辟封地。

不过此时朱由检对这些人,就不是那么客气了。新江南的封地被他严格控制,普通世官只能选择婆罗洲和黑龙江北的封地。

这进一步证实了新江南的重要性,让人认识到皇帝非常看重那里。

一时理藩院前,挤满了探听消息的人。还有人向南洋回来的人打探,越来越证实了新江南的消息。

朱由检对此是非常欣慰的,同时也更加认识到钱谦益的影响力:

作为东林党的后起领袖,钱谦益的影响力太大了。朱由检之前压制他,就有遏制党争的用意。

如今他一出面,朝野的风向就为之一变。奴婢限额和收回官田的事情,几乎由角力转为定论。

这让他只能感叹东林党的影响之大,能轻易影响到整个士林。

同时,也坚定了扶持张溥的心思,让张溥用报刊等舆论,瓦解东林党的影响力。
——
江南,苏州。

在钱家、瞿家、文家等朝廷官员家族开始释放奴婢后,江南士绅纷纷认识到朝廷意志不可违。他们在确认新江南的真实性后,开始寻找门路,争取多要些补偿回来。

苏松监督太监衙门很快变得门庭若市,张彝宪由之前的被人避之不及、变成了求都求不去的座上宾。

很多人都在打探嘉定伯国去新江南开藩的事情是不是真的,他们这些皇后的同乡,愿意附周家骥尾。

一些人甚至拿着奴婢身契和田产地契,想要献给内廷捐纳爵位。

张彝宪终于扬眉吐气,感觉在苏州打开了局面。在和张溥等人宴饮时,感叹道:

“不容易啊!”

“这苏州终于重归朝廷所有了。”

“张先生这次居功甚伟,皇爷将来必然会重重赏你。”

张溥笑着说道:

“公公言重了!”

“这苏州什么时候不归朝廷所有了?”

“只是魏逆祸乱天下那几年,人心不服而已。”

“圣上拨乱反正,又是苏州女婿,苏州自然是人心归附,愿意效忠圣君。”

张彝宪打了个哈哈,没有和张溥争辩其中差别。

在他这个内廷太监看来,之前东厂和锦衣卫不敢在苏州公开活动,苏州自然不能说是朝廷所有,至少可以说是不属于内廷。

如今张溥一阵闹腾、顾炎武一番杀戮,才让苏州人认识到朝廷的威严,重新顺服朝廷。

这对于他来说,也是送上门的功绩。所以他对张溥态度很好,称赞道:

“张先生的苏州女婿这个说法好,不愧是皇爷夸赞的舆论天才。”

“你这四个字一出,苏州可真是人心归顺啊!”

“谁都知道皇爷是苏州女婿,不会坑害苏州人。”

“想随嘉定伯去海外的,也是纷至杳来。”

张溥哈哈一笑,对此也颇是得意。

在从张彝宪这里得知皇帝是因为皇后的关系、不愿对苏州士绅逼迫太狠后,他就想到了“苏州女婿”的提法,宣扬皇后苏州人的身份,拉近皇帝和苏州人的关系。

这个说法一出,苏州人对皇帝果然觉得更亲近。不但苏州士绅开始通过周家拉关系,就连苏州平民和奴婢,也认为皇帝是因为皇后出身苏州平民,才会对苏州民生疾苦这么关心。

可以说,“苏州女婿”这四个字,极大地安抚了苏州民心。

张彝宪也因此认识到,皇帝为何会如此重视张溥,让他在苏州放手施为:
这张溥既能搞事又能平事,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本章完)

(https://www.eexsvv.cc/107143/36792266/)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