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43章 招募辽东士兵

具体的作战方案要保密,但是朝廷允许辽东军队出战、暂缓裁军的消息,还是被辽东高层传了出去。

辽东将士得知后,都是一阵欢腾。

当前的辽东,几乎一切都是为军事服务,没有子弟参军的家庭,可以说寥寥无几。

大部分家庭就是靠饷银活着,自然不愿意从军中退出去。

即使朝廷优先给退役将士分地,他们也不愿意——

在卫所只种田不打仗是什么后果,每个人都很明白。不想当农奴的话,最好还是要参军服役。

所以裁军的消息传来后,辽东上下都有一些不稳。甚至一些人已经想着闹事,只是没来得及实施而已。

如今朝廷决定裁军暂缓,让辽东将士安心了许多。串连的人已经停止活动,反而有很多人加速从军中退出去。

这是因为他们不想打仗,在得知留在军中就可能上阵厮杀后,立刻选择退役。

孙承宗虽然想带更多的士兵打仗,但是对这些人退役也没有阻拦。因为他知道这些没有战心的人上了战场也是祸害,反而不如让他们退下来种地,军中只留下敢于战斗的精锐。

尤其是他知道辽东军队这一战后无论胜败,都不可能维持当前局面:
要么按朝廷命令缩编,要么改为职业兵和义务兵相结合,以此节省军费。

所以他和毕自肃积极制定政策,把当前控制的土地给退役将士分配了出去。把他们纳入军民户,家中有人成丁就需要服三年兵役。

还有一些不愿留在辽东的将士,被他推荐去黑龙江、南洋等地。无论北上开拓还是南下开藩,都有人愿意接纳他们。

预想中的大裁军变成了小裁军,最终有一万多人,退出辽东军队。

辽东的兵马数量缩减到十万,并且根据明年的作战方案,重新调整编制。

一时间,整个辽东都忙于这件事情。原本就有不安的氛围,也变得平稳起来。

鹰扬军射声营在来到辽东近月后,终于降低了战备等级。营中官兵也被允许外出,和辽东军队交流。

张永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出了军营,不过他没用校尉的身份走动,而是假扮成士兵委员,陪后勤人员采买。

随便挑了几种菜品,张永安指着一堆菜道:
“老丈,这些要多少钱?”

“价钱合适的话,我们就都买了。”

“您也不用在这风吹日晒,辛辛苦苦摆摊。”

卖菜的老丈闻言面露喜色,知道遇到了大主顾,说道:

“二钱银子就行,你们可以把这些都拉出去。”

张永安掏出两张一角的辅币券,说道:

“这个收吗?”

“成的话您就拿着。”

那老丈看了一下,说道:

“这是京城的钞票吧?”

“收倒是能收,只是去换成银币还要麻烦。”

“你们要是拿出银币,我就给你们再搭上几斤菜。”

“这些你们也都拿着,只是要拿出银币来。”

辅币券主要是在顺天府流通,但是在永平府被划入顺天府后,临近的辽东也开始流传开来。

再加上顺天银行、四海银行都早已在辽东设立了营业点,拿到辅币券的可以直接换成银币。

所以辽东这边是收辅币券的,尤其是那些带钱多的,甚至整沓使用五角辅币券——

相比码成一摞的银元来说,辅币券的重量要更轻,一沓一百张厚度也不大。可以很方便地贴身存放,减少被盗和被抢的几率。

所以大明的商家,是很欢迎辅币券的,甚至有人呼吁发行银圆券,更方便银钱往来。

不过目前来说,这种呼声并不大。因为大明的银行被允许发行银票,最低面额是一百元。

虽然这种银票通常是某个银行或钱庄自己发行,和其他银行钱庄不通用。但是对大额资金往来,已经足够方便。

更多的商人对辅币券还不是那么信任,有些人甚至收到就换成银币。

眼前这位老丈就是如此,他根本不相信这种看着像宝钞的东西能保值。

张永安和他闲谈一番,知道他的想法后,换成两枚一角的银币,买下了眼前这堆菜。

估摸着它们的重量,张永安道:

“辽东这边的菜可真贵啊,比京城都要更贵些。”

“幸好我们的盐菜银涨了,要不然还真的吃不起。”

老丈闻言看了他一眼,有些猜到了他们的来历,说道:
“辽东什么东西不贵?”

“这地方银子多东西少,价钱自然就上去了。”

“你们一月是多少盐菜银,直接发到手里吗?”

张永安不知道通货膨胀这个概念,要不然他很快就会明白为何辽东的物价这么高。

辽东这边就是通过军队发放的饷银多了,物资却没有相应增长,所以各种货物的价格自然被拉上去。

连带着辽东的饷银也降不下来,因为降低了士兵就难以维持生存。

这同样是朱由检致力解决的问题,他这两年一直要求皇家商行、四海粮行往辽东运物资,降低这种通胀。

不过目前来看成效并不大,因为数十万人的生活物资,不可能完全靠外地。尤其是蔬菜这种生鲜类商品,不可能千里迢迢运过来。

只有收复辽东扩大地盘,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张永安目前还想不到这一点,他只是和这个老丈闲谈,想要多了解些辽东军队的情况。

他向老丈说道:

“我们平时的盐菜银是每月二角,现在出征翻一倍,就变成了四角。”

“这个银子不像军饷打到账户里,而是发给小队的司务长,在士兵委员会监督下采买,结余的伙食尾子平均分配做零花钱。”

“我就是小队的士兵委员,监督炊事员采买的。”

这一连串的新名词,让老丈根本听不明白。

仔细问了之后,才知道士兵委员就是士兵选出的代表,新兵老兵军士都有一定比例。他们负责维护士兵的利益,甚至要从他们中选出士官长,参与小队集议。

这让老丈羡慕地道:

“你们这些御林军,才算是有个兵样子。”

“哪像我们这些兵,平时要给军官做这做那。稍有不服就被惩治,甚至连打死的都有。”

“都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不是没有活路,谁愿意去当军汉。”
说到这个老丈就一肚子苦水,因为他的一个儿子就是因为恶了军官,一直在军中受欺负。

这次朝廷允许辽东军人退役,并且给退役的人分田。老丈自忖着有种菜的手艺,分了田正好种地,就想让儿子退役。

但是他儿子却喊着要去打仗立功报仇,硬是不愿意从军中退出来。

急得他有时间就去军营劝儿子,想说服他退役:
“这立功哪有那么容易,都是拿命去拼。”

“更何况他那个长官贪财好利,真有功劳就会被贪了,哪里轮得到他?”

“唉……”

叹了口气,老丈实在不愿儿子去打仗,更不愿看到儿子用命拼出来的功劳,被长官给贪去。

张永安听得皱了皱眉头,认识到辽东军队还有不少的旧习气。

这倒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点,他向老丈说道:

“我们不是御林军,真正的御林军是御营。”

“不过他们和我们鹰扬军一样,都称得上新军。”

“新军现在是集议制,什么事都要商量着来,士官长在集议会上也有一票权力。”

“上报军功的时候,必须由士官长认可的。”

“我不敢说新军没有贪功冒功的事情,但是相比旧军一定会少得多。”

“你们辽东军若是完成整编再去打仗,就不用担心功劳被贪。”

老丈听着张永安解释的各种新军制度,对这种更加公平的军队也是向往起来,叹气道:

“若是辽东军像你们一样就好了,我就不用担心自家小子被欺负了。”

“混小子真是不听话,让他退役他还不愿……”

絮絮叨叨埋怨了一番话,老丈蓦然眼前一亮,打量着张永安道:

“你是那个什么士兵委员,大小也算个官吧?”

“能不能把我家小子调过来,到你们那当兵?”

想要把自己儿子调去眼前这人的军队,至少不会被军官针对。

张永安听得啼笑皆非,说道:

“我是士兵委员,当然属于士兵。”

“这调兵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更何况只调一个人。”

“不过我回去倒是可以问问,看看鹰扬军还招不招人。”

这是他突然冒出来的想法,那就是从辽东军中招募士兵。

这样鹰扬军就能通过这些人加深对辽东军队的了解,同时更明白辽东军队的战法,以便配合作战——

在皇帝决定允许辽东军队出战后,他们鹰扬军也被允许出击。而且更自由些,允许自主选择战机,以保住山海关、杀伤建虏有生力量优先。

鹰扬军上下都是跃跃欲试,想要在这次大战中立功。

孙应元和他已经几番筹划,商讨如何作战。

这次张永安就冒出来个想法,那就是招募辽东士兵,方便在辽东作战。

回到营中和孙应元商议这件事情后,孙应元拍腿赞道:
“这个办法好!”

“有了这些士兵,辽东各军对我们就不会那么敌视了,去哪里都能拉上关系。”

“张镇抚交给我们的监视各军任务,也能更好完成。”

“我现在就去找张镇抚,让他和孙督师商议。”

在他看来这是小事,因为孔贞运的黑龙江巡阅府、郑芝虎代表的南安伯国,都在辽东招募士兵。

想来孙承宗也不会在乎那么一点人,会答应他们调兵。

就连张道浚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在和孙承宗提到这件事情时,孙承宗却当即否决:
“辽东军要和建虏大战,不宜调动士兵。”

“那些人不能给你们,要招募只能招退役士兵。”

退役士兵大多是因为不想打仗退役的,孙应元哪里看得上那些人。他说道:

“无论士兵退役还是调动,都需要调整编制。”

“为何孙督师只允许我们招募退役士兵,不答应直接调动?”

孙承宗看了他一眼,没计较他的插话,说道:

“士兵退役后被招募,和辽东军无关。”

“但是调给你们,却会让军心动荡。”

“你们鹰扬军的待遇那么高,都去加入你们怎么办?”

“那样还整编做什么,都变成鹰扬军好不好?”

孙应元闻言哑然,才知道症结在这里。

鹰扬军的军饷是皇帝定的,九级军士和九级吏员、九级工匠一样,月薪一到五元。

然后根据辅兵、战兵,还有步兵、骑马步兵、骑兵、炮兵的分别,按不同的折扣发放。

通常辅兵只能发半饷,普通步兵六成,精锐步兵和骑马步兵七成,骑兵和炮兵是最高的八成。

到了战斗的时候,还会上浮两成,而且有各种赏赐。

现在鹰扬军射声营就是在出任务,普通步兵都有八成饷,骑兵更是能拿满十成。一个九级军士骑兵,月饷就是五元。

这个待遇相比辽东普通士兵高多了,尤其是辽东士兵久经战事,很多人能够被评为高级军士。他们这些军队的中坚若是为了更高的军饷去鹰扬军,辽东军还指望谁作战?
所以孙承宗坚决不同意直接调兵,而是让他们自行去退役士兵中招募。

张道浚听孙应元解释明白后,这才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他笑着向孙承宗道:
“原来孙督师也知道一些人的军饷太低啊!”

“为何不先按新军制度给他们评了军士,发放更多军饷?”

孙承宗冷着脸瞥了他一眼,知道这个人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朝廷为何在整训辽东军队时要先裁军,还要从军民户中招收义务兵。不就是留下的职业兵耗费太高,不可能养起十万大军吗?
所以现在的辽东军,是没有评定军士等级、提高军饷的条件的。

只有等将来士兵减少了,才能整编为新军。

张道浚打趣了一下,最终还是出了个主意,那就是让东北镇抚司出面招人,让应募的人把军籍转入锦衣卫。

如此就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因为锦衣卫不可能招收多少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转入锦衣卫。(本章完)

(https://www.eexsvv.cc/107143/3679224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