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51章 贞节牌坊

祖孙二人谈了一会儿话,顾绍芾想起一件事来,说道:

“听说皇上这次选淑女,不禁寡妇参选。”

“这是什么事情,你跟我说道说道。”

顾炎武笑着说道:

“不是选淑女,北京那边是选妃,苏州这边是雇工协会想送人进宫里。”

“说是不禁寡妇参选也不然,有子女的寡妇,还是不让报名的。”

“只有没生下子女、而且自愿入宫的,才允许参选。”

“她们寡妇失业的,到宫里也有个生计。”

顾绍芾有些恍然地点了点头,说道:
“原来是这样啊!”

“这没有孩子的寡妇,确实可以去宫里当宫女。”

“只是皇上选妃为何也允许寡妇报名,难道他真像传言说的喜好妇人?”

当今皇帝喜欢年龄大的女子,这是前两年从宫中传出来的。皇帝前年从宫中选了八个选侍,都是年纪大的老宫女。

事情传到宫外,就变成了皇帝喜欢妇人。再结合允许寡妇参选的命令,这让一些人联想到了魏武帝曹孟德,对此颇有非议。

顾绍芾也觉得这件事不好,有些忧心地道:

“皇上喜好妇人,这可不太好啊!”

“若是看中了某个妇人,强纳臣民妻妾怎么办?”

“这件事可真不好,你得劝谏劝谏!”

顾炎武闻言啼笑皆非,向祖父道:
“您都想到哪里去了?”

“当今皇上要重制礼乐,岂是不尊礼法的人?”

“再说皇上也不是不提倡守节,只是希望她们有子女。”

“没有子女就孤伶伶地守节,还不如去宫中找个活计。”

顾绍芾闻言问道:

“那有子女的寡妇,还是提倡她们守节了?”

“你已经是元士,身份等同于进士。进士之母守节通常都有贞节牌坊,你娘的贞节牌坊什么时候下来?”

顾炎武是嗣子,他的嗣母和嗣父还未成婚,嗣父便去世了。

他的嗣母王氏,是以未婚妻的身份来到顾家守节,抚养被过继来的顾炎武长大。

她这种未婚守节的情况,按照常理是能获得表彰的,可以建坊旌表,也就是贞节牌坊。

顾炎武想到这件事情,眉头皱了起来,因为他知道皇帝对贞节牌坊这种东西是不怎么喜欢的。今年京城道路改造,就拆了不知多少牌坊,其中贞节牌坊几乎没有被重立的。

军中的报纸,也因为这件事讨论过贞节牌坊,有文章认为女子守贞和守节相关联,和宋朝靖康之耻有关——

宋朝的男人保护不了女人,又不想让自己的女人受辱,所以用守节的名义,逼迫女子自杀,保持清白之身。

儒学中的女子守节就是这种思潮的体现,是该被摒弃的糟粕学问。

军中作为敬慕强者的地方,对这种打不过敌人只能约束女人的事情,自然非常鄙视。

顾炎武则因为母亲守节,在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时气得简直要跳起来。因为他和嗣母的感情很深,自然看不得人诋毁守节。

但是汉唐对贞节的看法、对寡妇再嫁的态度,都和宋朝之后大为不同。宋朝之前的节妇数量,有据可考的不过147位而已,远远不及现在。

尤其是报纸上披露的一些地方逼迫寡妇自杀、以获得贞节牌坊的事情,让顾炎武对贞节牌坊的看法,慢慢发生了转变——

如果自己母亲和那些被迫守节的女子获得一样的贞节牌坊,那他宁愿不要。

他向祖父说道:

“贞节牌坊的事情,皇上正在命礼部重新拟定标准。据说要把各种牌坊的认定权力全部收归礼部,和城隍庙、社庙的祠堂相关联。”

“没有子女守贞以后是不被提倡的,更不提倡自杀,不允许用私刑杀了寡妇说是帮人家守节。”

“朝廷以后只会表彰不屈从权势自杀或被杀的女子,还有抚育出功臣的。单纯守寡或自杀,并不会被表彰。”

“我娘将来是能获得贞节牌坊的,孙儿想等新的贞节标准确定后,再为娘亲申请。”

顾绍芾对此很是关心,因为他觉得为儿媳能做的就是这个,追问顾炎武道:

“只表彰不屈从权势、还有抚育出功臣的,那岂不是说没子女的寡妇守贞也没有用,没法获得贞节牌坊?”

“你娘这样养育嗣子的,到底算不算内?”

顾炎武早就考虑过这件事,说道:
“应该算吧!”

“皇上是不想看到有人为了贞节牌坊强迫寡妇守贞,给她们守制之后自主选择的权力。”

“如果有寡妇想再嫁,可以按照新的婚姻礼法完全自主,不需要娘家、夫家任何人批准。”

“但是如果有人不想再嫁,也可以选择守寡。没子女的应该允许收养子女,把子女抚育成功臣。”

“反正不管怎么说,新的礼法不溯及既往。孙儿按旧礼法肯定是母亲的儿子,而且现在是功臣,将来一定能获得贞节牌坊。”

顾绍芾听到这个回答,总算松了口气,说道:
“那就好!那就好!”

“你娘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把你抚养成人。”

“若是连个贞节牌坊都没有,咱们顾家怎么对得起她?”

“你现在是元士了,身上还有了世爵,一定要好好孝顺你娘,让她以后舒心。”

顾炎武点了点头,表示一定会孝顺母亲。

顾绍芾又道:
“你今年已经十八了,你娘给你说了一门亲事,想把她娘家的侄女嫁过来。”

“你自己意下如何?听说皇上和皇后提倡婚姻自主。”

顾炎武在这方面不太在意,说道:

“既然是母亲娘家人,想必是极好的,一切都听母亲的。”

“我今年会一直在新区,如果方便就尽快成婚。”

顾绍芾听到这番话,询问道:

“怎么这么急?”

“我和你娘还想定在明年呢!”

“现在说亲就立刻成婚,时间实在是太赶了。”

顾炎武笑而不语,直到祖父问得急了,才透露道:
“明年辽东可能有大战,孙儿也要准备。”

“说不定就有机会参战,再立一些功来。”
顾绍芾听到要有大战,顿时有些担心。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孙儿只是刚刚成丁,连家都没有成。

这么小的年纪就要上战场打仗,让他怎不担心?

想着顾炎武的文职军官身份,顾绍芾道:
“年纪轻轻就要上战场,真是难为你了。”

“你就不能向皇上说说,转成文官职位?”

顾炎武摇了摇头,向祖父道:

“当文官有什么好?哪有文职军官升得快?”

“钱嘉徵、陈子龙那些元士,现在还只是正九品呢!”

“哪像孙儿现在,已经成了营护军。”

“现在正是在军中建功立业的时候,等到辽东平定了,说不定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更何况想要升爵,必须要靠军功。”

顾绍芾点了点头,又叹了口气,说道:

“还是你爷爷我无能,不能给你荫庇,也没能挣下一份大家业。”

“若是咱们顾家有王家那样的财力,就不用你上战场厮杀了。靠着给朝廷献田,就能获得爵位。”

“可惜,可惜……”

顾炎武的母亲姓王,和太仓王氏有点关系。但是并非王锡爵或王世贞这些名人的后人,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太学生而已。

顾家虽然祖上连续数代担任朝廷和地方要职,他的曾祖父顾章志还当上了南京兵部侍郎。但是和出过首辅的王家相比,那是远远不如的。

尤其是顾绍芾这一房,他本人在科举上很不得志,儿子又早早去世。靠着过继顾炎武才没有绝后,家里只有几个人而已。

所以皇帝这次在苏州大规模散发爵位,也轮不到顾家。只能靠顾炎武上战场上立功,才能获得爵位。

顾炎武对祖父只有感激,闻言笑着说道:

“爷爷这是什么话,功名但在马上去,何必依靠祖荫?”

“再说捐纳的爵位最高是男爵,只有王家那样祖上有功的,才有可能获得子爵爵位。”

“孙儿以后是要开藩建国的,到时候把父亲和祖上都供奉进宗庙里。”

顾绍芾闻言大笑,伸手抚了抚胡须,显然对顾炎武的说法极为满意。

到了他这个岁数,最关心的就是身后之事。以前他还担心自己走了留下孤儿寡母不好过,如今顾炎武年纪轻轻就成了元士,让他免去了最大担心。

在听到顾炎武开辟藩国、建立宗庙的想法后,更是畅想着自己死后进入宗庙,接受后代祭祀。

这让他不禁感叹道:

“当今皇上,待我家实在太厚。”

“你可一定要好好效忠皇上,为朝廷尽心尽力!”

教导顾炎武不要忘了自己和他母亲的教诲,记住忠孝节义。

顾炎武躬身受教,又去拜见母亲,商讨成亲事宜。
——
王家的人在知道顾炎武归家后,也派了人过来。

虽然之前因为立场不同有些不愉快,但是在姻亲关系下,还是熟络起来。

其他苏州家族也多有派人拜见的,人人都知道顾炎武虽然年少,却是当今皇帝面前的大红人。

尤其是这次平息苏州变乱,展现的能力也不容小觑,人人都知道顾家出了个人才,靠能力就能获得爵位。

顾炎武虽然对这些应酬很不耐烦,但是想到刘理顺去南京前把新区筹建的事情交给自己,还是耐着性子和这些家族周旋,吸引他们去新区从事工业:
“皇上为新区题词‘工业城市’,这里是要重点发展工业的。”

“最新的政策就是把整个新区作为产业园,实行五年免税。”

“只要按内廷要求生产货物,还能被内廷商行收购。”

“诸位但来无妨,不用担心亏本。”

这个话题一出,很多人都来了兴趣。

在皇帝明明白白要限制田地、不允许每个家族拥有太多土地的情况下,很多家族已经在想办法应对。包括但不限于分家、以及听从朝廷号召去海外。

但是大部分家族都不会放弃在苏州的家业,他们家里的资金在不能购买田地后,也需要找个去处。

被皇帝设立起来的新区,早已在他们的关注范围内。

不过想到新区的情况,很多人心中又有疑虑,王时敏道:

“新区不是被那些雇工把持吗?”

“我们这些人过去,他们会不会为难我们?”

顾炎武哈哈大笑,说道:

“你们不为难他们就好了,怎么可能被为难?”

“新区是要建议会的,无论农业还是工商业,有产者都能拥有四分之一议席。”

“雇工协会的成员大多没有恒产,即使以后富裕了,最多也就成为恒产者,成为有产者会被请出雇工协会的。”

“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和你们争,甚至还盼着你们过去,提供工作岗位。”

解决雇工的就业问题,也是新区官吏的任务之一。

现在能靠工程营吸纳那些人,但是将来这些人离开工程营后,都是需要工作岗位安置的。

所以顾炎武很希望有人过去,在新区开办企业。

但是这些家族想到先前雇工闹起来的威势,仍旧心有余悸,申家过来的申廷芳有些害怕地道:
“那些雇工闹事的时候可真吓人,谁还敢去雇佣他们?”

“再说还要签合同,搞什么终身雇佣制、八小时工作制。”

“谁闲着没事去那找罪受,养着一群大爷。”

对此连连摇头,显然不愿过去。

很多士绅同样摇头,对那些雇工很有意见。

顾炎武好说歹说,都没有几个人愿意去新区办企业。这让他只能暗骂这些人鼠目寸光,不知道新区的工业定然会发展起来。

他在祖父的支持下,把家中的现银几乎都拿了出来,在新区开办了一个纺织工坊。

这个工坊是和苏州织造合办的,如同楚藩和苏州织造的合作一般。

雇工协会的女工,大多就被织造工坊吸纳,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也是纺织业。

造船业在楚藩的订单下,同样迅速发展起来。江南造船厂已经从北方调拨来一批工匠,仿制缴获自荷兰人的战船。

新区的工业,就这样艰难地起步,暂时确立了纺织和造船两大产业。(本章完)

(https://www.eexsvv.cc/107143/36792234/)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