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皇室合作商,获得皇商身份,这些张家口商人自然是愿意的。
但是如何合作,他们心里面还有顾虑。
毕竟在这点上,皇室的信誉称不上好——
就算皇帝仁厚,不贪图他们的钱财,内廷太监却有可能把他们榨干。
出身祁县的渠有良便问道:
“王公公的信誉,我们是信得过的。”
“就怕公公走了,后来的人不守规矩。”
“不知这个合作是什么章程,宫里有没有定下来?”
王朝用皮笑肉不笑道:
“放心,我想走也走不了,你们尽管安心。”
“有关皇商的章程也是皇资委定的,任何人都无权随意更改。”
“股分的比例就按前段时间定的营业税,皇室占股只会比要求的公有股份少,不超过那个比例。”
“只要你们按规矩挣钱,不做违法犯禁、损公肥私的事,皇室也不会参与你们的管理。”
“这么多内廷企业都管不过来,谁有闲心管你们!”
这番话可谓一点都不客气,但是这些商人听到后,却是放下心来。
的确,当今皇帝登极后,对内廷的最大改变就是让外出的太监办企业。
现在内廷的企业越来越多,单是张家口这边,就有顺天银行、顺宁商行等存在。
他们合作的对象也是这些企业,内廷在提供保护的同时,获得分红收益。
想着自己独自经商的艰难,这些商人都动了心,渠有良抢先说道:
“王公公,渠某想开个钱庄,不知可否和顺天银行合作,经营汇兑生意。”
“山西的民众,可是对顺天银行翘首以待,希望银行能开过去。”
这件事情,让王朝用顿时来了兴趣。
因为钱庄、银行不是一般人能开得起的,渠有良敢当面说这件事,一定很有资本。
按照营业税的规定,营业额十万元以上,就能称为大企业。渠有良开的钱庄一定会超过这个规模,甚至有可能达到数十万。
想到自己能借助政策揽到数十万钱财,王朝用饶有兴趣地道:
“你开的钱庄准备办多大?”
“每年的营业额能有多少?”
祁县渠氏早在元末明初就开始做生意,到现在已经颇有积累。
而且祁县做生意的还不止他们一家,很多祁县人在张家口、杀胡口做买卖,组成了颇有实力的祁县商帮。
渠家作为祁县商帮的领头人,是能筹集不少资金的。
渠有良想着不能露怯,狠下心向王朝用道:
“只要公公能让入股的都成为皇商,渠某有信心筹集百万股本。”
“明年的营业额若是不足百万,公公可派人把钱庄接管了!”
王朝用大声称“好”,心情颇为喜悦。
百万营业额已经是较大企业,按规定至少有两成公有股份才能享受十一税。除去职工占股一成,内廷可以占股一成,得到十万两钱财。
这让他满面笑容道:
“渠掌柜的信誉,咱家是信得过的。”
“来人,请渠掌柜上座。”
“您这钱庄真办起来,以后一定是皇商,也是咱家的座上宾。”
“其他人只要占股半成以上,都能获得董事席位,拥有皇商身份。”
向渠有良许诺之后,又向一众商人道:
“百万两的较大企业,皇室入股一般是占一成,价值十万两银子。”
“这十万两可不白拿,可以视作捐纳,给股东、掌柜公士甚至世袭爵士身份。”
“你们有了这个,再拿着皇资委开出的皇室合作商证明,到哪里遇到事情都能向内廷衙门求助,保障你们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渠掌柜您可是拔了头筹啊,今后山西的皇商,你要排在第一位!”
渠有良连说“不敢”,心里却颇为得意。
在知道张家、王家等大家族准备大举投入边贸,去草原上做随军商人后。他就认识到以后的生意会不好做,渠家要面临很多竞争者。
本来他打算投向其中一家,在得知内廷招揽皇商后,当即决定投靠皇帝——
相比皇帝来说,首辅家族、大学士家族算什么,皇室在整个大明的地位才最尊贵。
如今果然得到了收获,被王朝用视作山西皇商首位。
只要这个钱庄能开好,他就能凭借皇商的身份把自家商号保住,赚取更多钱财。
王朝用不是不知道渠家现在的主要生意不是钱庄,但他却知道皇帝对金融业最为重视。
内廷最核心的皇资委也是通过金融业控制其他行业,皇帝早就下了指示,要把山西的金融业控制起来。
所以,想榨取更多钱财的他,又向渠有良道:
“办钱庄不如办银行,经营范围更大一点,还有政策支持。”
“皇资委的涂公公早有吩咐,让顺天银行、应天银行、四海银行帮助各地把银行办起来。”
“山西这边,内廷打算开办两家主要银行,一家是山西工商银行,主要负责内地的工商行业借贷。”
“一家山西进出口银行,主要负责边关贸易,帮助顺天银行进行贸易结算。”
“张家口是边贸重地,山西进出口银行的总行是打算设在这里的。”
“渠掌柜若是有意向,可以把这个担子给挑起来。”
渠有良听到这番话,一时又惊又喜。
惊的是内廷早已打算在山西开办银行,喜的是自己打算办的钱庄被纳入其中,拥有进出口权力。
这个权力,之前是顺天银行独享的,凡是和草原上的贸易,都要经过他们。
看了下旁边顺天银行的经理太监,渠有良小心翼翼道:
“我等哪敢和顺天银行争这个。”
“再说,两家银行都做这个,贸易配额怎么算?”
王朝用笑着说道:
“所以山西进出口银行,顺天银行是一定要入股的,而且占股要达到一半获得控制权。”
“它可以说是顺天银行附属的子银行,帮助顺天银行承担业务。”
“两家数据共享,未来还要打通跨行汇兑。”
“顺天银行在各地的分行,主要就是收集数据,包括贸易配额之类。”
“除了北直隶之外,外地的业务都要放出去。”
简单说了一下顺天银行的转型,在北直隶之外向控股银行转变。避免需要的员工越来越多,内廷管不过来——
在这个交通很不方便的年代,朱由检实在没信心保持外地企业的收益。所以他要求内廷企业集中在南北直隶,外地企业则以控股为主,与当地有能力的人合作,获得分红收益。
渠有良等人虽然有些听不明白,却纷纷认识到皇室这是在割肉,这是在把张家口的贸易权力放出来。
放在以前,他们哪里有机会染指这个权力。之前还打算自己开办钱庄的渠有良当即就说道:
“既然公公厚爱,渠某就却之不恭了。”
“我愿出十万两银子,入股进出口银行。”
其他商人也不甘示弱,纷纷想要入股。
王朝用乐得合不拢嘴,让旁边的小太监记下。打算再找山西的大家族谈谈,看看他们愿意出多少钱。
毕竟皇帝吩咐的是让更多的商人做外贸,进出口银行要吸纳尽可能多的人。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组建山西外贸协会。对经营外贸的商人进行监管,避免再出现私通建虏的人。
渠有良作为第一个投靠的大商人,也得到他的赏识,负责筹建外贸协会。
张家口、乃至整个山西的商业格局,随着通虏商人被惩治,发生巨大转变。
内廷的势力进一步深入,开始掌握山西经济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皇家能源集团,更是派遣大量人员,在山西寻找容易开采的露天煤矿,准备开采煤炭运向北直隶。
——
与此同时,对山西官场的整顿,也又一次开始。
新上任的山西巡抚杨鹤,按照朝廷的命令,对山西官员实行人人过关。
接连两任巡抚的倒下,还有山西民乱的事情,让朝堂大臣都认识到山西出了大问题。
在皇帝的严令之下,吏部决定对山西官员全面审查,实行人人过关。
如今,吏部和都察院的官员已经来到山西,和当地已经过关的官员组成考察委员会。仿照去年的京察让山西官员自我评价,并且申报财产。
山西官场可谓人人自危,很多官员都认识到,这次很难过关。
一些人甚至故意摆烂,让即将被平定的民乱,再次严重起来。
杨鹤气得拍案,前来剿匪的三边总督孙传庭,更是向一众将领冷声道:
“山西匪患之所以迟迟未平定,就是因为有些官员不作为,甚至故意搞破坏。”
“这些人要全部拿下,交给朝廷处置。”
“山西的卫所和军队也要全面整顿,负责安稳地面。”
在陕西就是靠着清屯建立一支精兵,孙传庭打算在山西同样如此作为。
而且相比人生地不熟的陕西来说,出身代州振武卫的他,对山西的情况更熟悉。
若非因为他只是三省剿匪总督,不方便插手政务,估计他要把整个山西清理一遍,腾出更多土地。
杨鹤同孙传庭在陕西搭档了两年,深知这位总督的脾气,主动道:
“卫所清丈的事情,就劳烦孙制台了。”
“下官一定把山西官场整顿好,重新清丈土地。”
“只求孙制台让祖将军多留些时日,把山西盗匪完全剿灭。”
孙传庭听到这个请求,眉头微微一皱,说道:
“祖将军担任河套都护府都督,是朝廷早就定下的。”
“如今漠南战事发动在即,本官也不好留人啊!”
作为明年辽东之战的先声,漠南之战在朝廷的规划下已经开始。
满桂、朱梅、祖大寿,都已经调动兵马,准备在冬季进入草原,把建虏西征的兵马拖在漠南。
杨鹤也知道这件事是朝廷定下的,地方根本无权干涉。但是祖大寿的骑兵对山西剿匪很重要,他说道:
“少了骑兵,散乱的盗匪就难追捕了。”
“而且我还听说一件事,宣府护军都尉沈棨被抓了,据说涉嫌通虏案。”
“这沈棨是和祖大寿一起在袁崇焕麾下议和的,现在派祖大寿去草原,只怕有些不合适。”
沈棨的被抓,不但牵连到很多官员和商人,还牵连到祖大寿这些前几年从辽东调出来的人。
现在很多人已经认识到,皇帝对辽东议和派的清理不只是打击辽东本土势力,更是因为辽东确实有一批人在借着议和的名义和建虏有联系。
私藏降虏的祖大寿又一次成为怀疑对象,很多人担心他去了草原会和建虏私通。
孙传庭此时心里,也未尝没有这个担心。
但是祖大寿担任河套都督是他推荐的,他和辽东督师孙承宗都曾出面保举。
如果他这时怀疑祖大寿,无疑是对自己之前行为的反对。
那样朝廷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说,祖大寿也会和自己彻底离心。
所以他听到杨鹤的话当即道:
“杨抚台慎言!”
“祖大寿的职位是朝廷任命的。”
“在朝廷没有改变决定前,所有人都要配合行事,实施河套攻略。”
“本官相信祖大寿是忠于朝廷的,他能把河套都护府建起来。”
杨鹤听到这话,一时也是无言。
确实,祖大寿的职位是朝廷任命的。在朝廷没有改变决定前,他确实不该胡乱猜疑,因为一点怀疑就要把祖大寿留在山西。
虽然想把这支精兵留在山西剿匪,杨鹤最终还是罢了这个念头,说道:
“此次收复河套,不止有祖将军的人,还有一些归顺朝廷的盗匪。”
“下官以为应该派个有能力的护军,防止他们到草原上作乱。”
潜台词就是派人盯着这些人,同时监督祖大寿。
孙传庭听出了他的意思,再加上他确实对祖大寿也有一点担心,考虑之后说道:
“陕西参事杨文岳,奉命组建陕西吏政厅多有建树,应该予以升迁。”
“不如你我联名,推荐他为河套都护府护军都尉?”
杨鹤之前在陕西剿匪,对杨文岳是认识的。知道这是一位有能力的人,还是朝廷派来的。
当即和孙传庭联名写了奏疏,推荐他去河套上任。(本章完)
(https://www.eexsvv.cc/107143/36792224/)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