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棨的被抓不止影响到祖大寿,对辽东的影响更大。
张道浚在发现张存仁投靠建虏后,本来已经和孙承宗、毕自肃等辽东高层沟通,打算用他施展反间计。
但是沈棨被捕后,之前和他联络过的张存仁察觉到不妙,准备逃亡后金。
负责监视的锦衣卫人员发现后,只能紧急行动把他抓捕起来,询问潜藏在辽东的建虏探子都有谁。
张存仁在严刑逼供下供出了不少建虏探子,让东北镇抚司立下一桩功绩。但是用他误导建虏的可能却破灭了,让张道浚十分可惜——
相比抓捕间谍的功劳来说,他更希望在明年的大战中立功,用军功挣得爵位:
“可惜!真是可惜!”
“本来还想用他诱导建虏,让你们立下一桩大功绩。”
“没想到他却突然逃亡,只能先抓起来。”
惋惜地向孙应元叹着,张道浚将之前制定的利用张存仁的方案,告知了射声营众人。
孙应元等人得知后,同样也有些可惜。好在他们对射声营的战力有信心,说道:
“多谢镇抚使厚爱,但是我等相信,只要遇到建虏,定能战而胜之。”
“镇抚使且放宽心,明年射声营定能大展神威。”
张道浚对这个还是相信的,因为射声营进入辽东后,已经和辽东兵马举行几次演习。
每一次演习都能取胜,而且在演习总结后,下一次会有进步。
这是张道浚非常惊异的一点,也让他心中多了十分信心——
如此蓬勃上升的兵马,只要不是在第一次面对建虏时被围歼,就会越打越强,不断立下功绩。
所以他之前才打算把张存仁用在诱导建虏上,引出建虏一小股兵力,供射声营实战。
如今张存仁被抓,这个机会自然没有了,这让他更加惋惜,对沈棨更为痛恨:
“什么议和派,我看都是通虏的。”
“对袁崇焕留下的议和派要深挖,每个人都要过关。”
“我这就去找孙督师,让他再清理一遍议和派。”
带着张存仁供出的资料去找孙承宗,请求再清理一遍辽东议和派。
孙承宗这个时候,比张道浚更加恼怒。
因为相比张道浚来说,他才是更看重明年大战的人。
为了增加胜利可能,他早已制定了利用张存仁的方案。打算在大战开始时旗开得胜,给参战兵马和后方朝堂增加信心。
如今张存仁被抓,他这个计划算破灭了。只能冒着风险,寻找取胜之机。
以至于面对张道浚时,他忍不住抱怨道:
“张存仁就非抓不可吗?”
“你就不会想办法安他的心?”
张道浚听出他的抱怨之意,急忙就叫苦道:
“我哪知道西北镇抚司查山西商人,竟然查出了沈棨。”
“这人可是进士,马上就成督抚了,谁想到他竟然和建虏有勾结。”
“督师,这辽东议和派得深挖,说不定还有人和建虏有联系。”
这番话隐藏着抱怨,指责孙承宗当初留情面,没有对袁崇焕留下的议和派下重手。
否则沈棨不可能成为护军都尉,张存仁也不可能成为游击将军。
孙承宗此时也有些后悔,因为他之前根本不认为沈棨这样的进士会通虏。所以在按皇帝命令清理辽东议和派时,只是把确定和建虏有过交往的人调走,其他人根本就没深究。
如今沈棨通虏的事情确定后,他顿时意识到,辽东这边某些人和建虏的勾结,比他想象的更深。
尤其是张存仁等武将,说不定就出现李永芳第二。
想着这件事情,他问张道浚道:
“张存仁都供出了谁?”
“有没有什么没发现的?”
张道浚道:
“张存仁把这段时间和他联系过的人,全都供出来了。想来他已明白,这段时间被监视。”
“但是更往前的事情就语焉不详了,说不定还在藏着什么人。”
“下官以为可打草惊蛇,把张存仁被抓的事情大肆宣扬,让他们主动逃窜暴露出来。”
“如此虽然不能利用他们,却可以防止明年大战时被建虏探知消息。”
孙承宗闻言点头,下令道:
“那就去抓人吧!”
“凡是涉案之人,张镇抚皆可抓捕传唤。”
“本官倒要看看,还有多少人会暴露出来。”
给张道浚下了一道命令,并且用上了随着方剑赐下的印信。
只要不是总兵一级的高官,张道浚都有权传唤。
他是下决心把辽东军队再清理一遍,为明年的大战排除隐患。
张道浚也不负他所托,首先按张存仁的供述查封了一座寺庙,抓了几个来往于大明和草原的喇嘛。
这些人仗着身份在各个势力之间游走,张存仁和建虏的联络,多有通过他们。
在审问这些喇嘛后,东北镇抚司又抓捕到不少建虏的探子。虽然没有张存仁这样的高官,却有不少人身居要害。
以至于孙承宗看着名单都感到后怕,更加坚定了整顿辽东军队的决心。
他在和毕自肃、尤世禄等人议事时,坚决道:
“凡是有通虏嫌疑的,明年都不能带。”
“本官宁愿少带兵马,也不能带着作战不坚决、怀有二心的人。”
“尤其是游击将军以上、独领一营的高官,要确保他们的家人都在内地,和建虏没有勾结。”
毕自肃、尤世禄等人纷纷赞同。他们对辽东军中潜藏着这么多建虏探子,也感到有些后怕。
也就是大凌河防线建立,建虏这两年没有打到这边来。否则以辽东军队查出来的情况,他们很怀疑在战局不利时会有投降出现。
毕自肃道:
“建虏如此重视用间,本官以为咱们也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辽东不少沦陷的百姓还是心向大明的,可以让他们帮忙传递建虏消息。”
“只要不是和建虏突然遭遇,按皇上所说的‘结硬寨,打呆仗’,辽东军队总能守下来,不至于出现大败。”
孙承宗点了点头,因为他也倾向于这个战法。
在皇帝把关外划作戒严区、不追究放弃营寨的责任后,结寨防守已经变成了常规战法,辽东军队这两年练的就是这一点。
甚至,他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亲自出征,统领辽东军队。
他向毕自肃等人道:
“皇上命枢密院组建战时委员会,负责战时保障和协调指挥。”
“按照枢密院的要求,从枢密院到最前线的将领,指挥层级不超过三层。”
“暂时确定的是战时委员会和前敌委员会,以及最前线的前锋等将军。届时战时委员会直接对前敌委员会下令,前敌委员会再把命令分解,要求最前线的将军实现。”
“如今战时委员会已经在朝廷组建,以袁枢密为主官。辽东这边的前敌委员会,本官当仁不让,打算担任主官。”
“诸位对于此事,不知有何意见?”
孙承宗在辽东的威望无可置疑,他担任前敌委员会的主官资格自然是够的。众人疑虑的是,前敌委员会是要上前线的,就算不在最前线,也会和敌人交战。
已经准备好出征的辽东提督尤世禄道:
“督师担任主官,末将本不该有异议。”
“但是兵凶战危,请督师坐镇辽东,末将率军征战。”
赵率教、侯世禄等人也是这个想法,不愿意孙承宗上前线。
毕自肃同样劝道:
“督师的决心我们是知道的,但是后方保障一样重要,而且还关乎山海关防御。”
“请督师坐镇后方,负责后勤事宜。”
孙承宗闻言向他道:
“后勤保障之事,毕护军已经做得很有条理。”
“山海关有马世龙,本官也能放心。”
“这最放心不下的,其实就是前线。”
“前敌委员会的主官,本官责无旁贷。”
说着,孙承宗向众人道:
“前敌委员会的成员,本官拟定有七人。”
“毕护军留守山海关,负责后勤保障和山海关防御。”
“尤将军和侯将军作为本官的副手,帮本官统领大军。”
“赵将军则作为前锋,寻找交战机会。”
“海军的俞提督同样作为前委成员,负责海上支援和后勤。”
“最后再加上大凌河防线的何将军,负责接应大军。”
“明年的作战方案,由前敌委员会全体成员商定。具体作战之时,由本官和在前线的委员,代行前委责任。”
一番安排井井有条,并且给各人分配了责任。
毕自肃等人纷纷认识到,孙承宗早就决心已下,如今只是在通知他们。
他们也只能接下命令,按照孙承宗的安排,组成辽东前敌委员会。
之前制定的作战方案,也要由前委再过一遍,根据新的形势进行调整,并且防备建虏已经得到作战方案。
——
这些事情,通过辽东和京城早已建立的臂板通信系统,很快传到了枢密院。
袁可立看到孙承宗的安排后,不由叹了口气:
他知道,自己这位老朋友现在是赌上一切了。即使发现这么多间谍,也没有动摇他出征的决心。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力帮老友打好这一仗,让他的本领和准备,能够充分发挥。
让他欣喜的是,皇帝这一次真的是完全放权,把明年的辽东战事完全交给了战时委员会。
只要是辽东的事情,战时委员会都能直接决断,不需要送到宫里,让皇帝亲自拿主意。
这让他不禁感叹道:
“天子垂拱,百官尽心。”
“这才是理想的秩序啊!”
“陛下重制礼乐,果然诚心诚意。”
“就是不知道百官,能不能交出完美的答卷?”
清楚地知道皇帝的放权就是对枢密院的大考,袁可立对辽东之战更加尽心竭力。
并且趁着战时委员会统揽大权的机会,把枢密院之前设立的机构又整理了一遍,以便更好地应对战事。
尤其是之前在职权上有冲突的参谋部和边防部、海军部,被他明确划分了界限。
参谋部负责军令和指挥调动,营兵训练和卫所管理则交给了边防部和海军部。两部所辖军队只有在敌人入侵时,才有在防区内防御的权力。营以上兵力调动和跨防区调动,必须有参谋部的军令。
同时,边防部参谋司、海军部参谋司的主官兼任副总参谋长的事情,也确定了下来。参谋部向两部发出的军令,必须由相应参谋长副署。
如此参谋部和边防部、海军部的职权,总算得以明确。三部也设立了很多机构,负责自己的职权。
例如参谋部就在袁可立的允许下,新设庙算委员会,邀请兵部、边防部等部门人员加入,负责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等庙算。
边防部的训练司专门训练了一批炮兵和气球兵,派去辽东战场支援,提高火力打击和侦查能力。
海军部则更忙,因为海军提督俞咨皋就是辽东前委之一。他们提出了一个沿着海岸线和河流进兵的路线,以便更好地运输后勤物资和兵力。
甚至海军部还打算把新建成的炮舰派过去,从海上支援火力。
装备部、后勤部也只能根据他们的要求,提供武器和军需。
整个枢密院都被调动起来,在袁可立等枢密大臣的努力下,更加趋于完善。
朱由检之前设想的战争机构,已经逐渐实现。
他对此是非常欣喜的,也放心地把辽东战事交给袁可立等人负责,自己则专注其它方面。
其中最让他关心的,就是锦衣卫的事情。在经过前期的整顿之后,锦衣卫各司已经相继组建,甚至在地方镇抚司成立下属机构。
沈棨、张存仁等人被查出,就是他们的功绩。
不过因为沈棨被抓仓促抓捕张存仁的事情,也让朱由检认识到:
现在的锦衣卫力量有些分散,没有形成合力。
尤其是内部的沟通机制不够完善,需要加强联系,派专人协调他们。
他的打算就是,仿照枢密院战时委员会设立安全委员会。借着建虏的压力,将锦衣卫的机构进一步完善。
安全委员会将作为锦衣卫最重要的协调机构,以后一直常设。(本章完)
(https://www.eexsvv.cc/107143/36792223/)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cc